从魏延的悲剧看“偏见思想”在用人战略上的危害(2)

2024-03-22 14:42     360kuai

在这一悲剧性的结局面前,应该说诸葛亮的"偏见思想"负有全部的责任。刘备收魏延时,诸葛亮就认定魏延有反骨,而且从此以后就没有放弃过这一看法。刘备伐东吴,诸葛亮马上派名气和官爵都比魏延高的马超带汉中的大部兵马去守关隘,实质上就是不放心,把魏延这个汉中太守架空。诸葛亮北伐时,仅存的人才之中,关兴、张苞英年早逝;赵云已经年老,而且官爵还不如魏延高;王平虽有韬略但勇猛不足,而且不识字;邓芝、马忠、马谡文武双全,但只能作为庙算策划的儒将,统军打仗还有欠缺;马岱、张嶷、张翼、廖化、高翔都只能是副将的材料。魏延已经隐然成为蜀国第一大将。孔明老哥收到个姜维比挖个金娃娃还高兴,依我看得到接班人是一喜,有人克制魏延恐怕是另一喜了。要让他信任魏延,把兵权交给魏延,恐怕是他死也不愿见到的事!诸葛亮死后,一不把退兵方略告诉魏延,二来又让与魏延历来不合的杨仪掌军权,三又派姜维断后拦截魏延。杨仪在接到魏延不肯退兵的消息就马上下令诛杀魏延三族,明摆着是公报私仇。所以说魏延的反叛,实际上是诸葛亮逼反的。而且所谓魏延反叛,他目的很明确,无非想夺回军权,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实质上并未反叛蜀国。在中国古代,叛国是最大的重罪,按照汉朝律法必须诛灭九族、碎尸示众,王莽、董卓都受了这样的刑罚。而魏延死后,刘禅仍然按照他生前的爵位以同等礼仪把他埋葬;逼反魏延的杨仪却因后来与蒋琬争权而被流放致死。可以说,"扶不起的阿斗"在这件事上都比诸葛亮看的清楚。

我们在选人用人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从诸葛亮这位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身上我们却可以清晰的看到,要真正做到这句话,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傲慢与偏见往往是扼杀人才的头号敌人。所以孔子与孟子讲君主不可以有好恶之念,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确实是非常中肯的。人才的运用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整个事业的发展,关键还看领导者将其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第一印象对领导者而言,应该是可信而又不足以长期信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