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插图再被批存多个问题 乌合麒麟解释惹怒网友(3)

2022-05-27 10:01     观察者网

沿着乌合麒麟谈"钱"的角度说,教材发行量看上去那么大,对出版社来说是不小的生意,但现实世界里,可能让参与者都选择按印数拿钱吗?

往小里说,个人钱拿得少,也不能乱画,就像我们老师也不能乱写文字部分。但真要论"钱",教材编写里本来就没有多少"正常"的商业逻辑可言,不只是关乎画师。

往大里说,这样一个思想舆论阵地,本来就不能单纯谈"钱",不能单纯看商业逻辑。

另外,钱给得少,其实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教材一个版本可能要用很多年,更新少,等于参与者几年里都不大有变化,如果对教师们也变成一门可以吃很多年的"大生意",我担心为了争夺编写的资格,不知道会新增多少"有辱斯文"的事情。

沿着靠"国家级"项目赚声望的角度说,教材插画的艺术水准终究有限。网友列举了许多往年的优秀教材插画,除了直接使用名画的,大部分在同类国画、油画、水粉、水彩、卡通中,也只是普通水准。靠教材插画,估计是很难在业内打开局面的。

对于一些出版社来说,找到有一定资历的人愿意包下这事就行了。是不是让工作室的年轻人画,是不是有转包,都并不是那么重要,如果设计工作室的名头足够大,主要负责人的履历足够好,出版社就可以"交代"。总不见得功成名就的画家会砸自己的牌子?更没人能想到几年后会"出事"。

也许有人要说,教材插画也是美育的一部分,怎么能如此不重视?确实,人教社也在回应里说,要"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

道理没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这样的。大部分教科书插画的"作用",是学生们的涂鸦底稿。

语文老师偶尔结合插图讲解意境,多数也只是写景文章。英语老师只是靠人物组织对话。数学老师也只是借用一些教学场景或应用题场景。

有些学校倒是要学生认清数学教材上的人物,不是为了美学,只是因为其他习题上沿用了教材人物,学生如果认不清,可能会在答题时搞错谁的苹果多,谁的生梨少。

英语老师、数学老师对插画的利用,本质上都可以用加了不同配饰的火柴人代替!在这样的教学需求下,轻视插画虽不应该,但并不意外。

还有两个问题,我觉得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教材插画。

第一个是教材从编写到审核涉及到许多人,谁也不敢打包票,说里面没有"坏人"。但我相信,绝大部分肯定是没有恶意的。

最简单的事实是,人教社的其他教材插画还是很正常的,如果编写、审核的链条上很多人有问题,或者关键位置的人有问题,那么出事的教材肯定会更多。

吴勇工作室推出这样的作品,肯定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但到出版社那边,很可能犯错的第一步,只是数学教材编写组的某个成员正好有关系能联系到这家工作室,又盲目相信其名号与"艺术感觉"……

有网友扒出来吴勇指导的学生硕士论文,吹捧自己工作室的教材插图,这样强烈的"艺术自信",唬住外行、震住内行,还真不是没可能。

第二个是,审核的视角也是随着整个社会观念变化的。一些原则性的"反动"内容,肯定始终是要重点审查并排除的。但在这套教材审定的2012年到2013年,近些年屡屡掀起风波的"眯眯眼"等"辱华事件"还没有集中发生,中美关系也没有如现在这般恶化。审核人员恐怕并不会对人物形象和星条元素非常敏感。

一个例证就是这套教材本身,其实前几年就有人在指出插图的问题,但直到今年才全网发酵,也许就是社会的认知到了某个阈值。

另一个例证是地图的使用。地图标准还不涉及什么社会思潮、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说标准基本没有变化,但过去,大量企业甚至国家级媒体都用错过地图。也是到了最近几年,几次风波之后,人们对地图才渐渐敏感起来。

即使如此,就在今年,我还见到有学校在搞活动时,布景板上用了错误地图,只是学校没什么名气,事情没有闹大而已。

这里就能看出,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合理的监督,正确指出问题的舆论事件,可以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提高相关人员的敏感性。

当然,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一点一滴都是教育,要走在社会观念的前面,认真把关,悉心教导。教育界和出版界应该欢迎群众监督,但也希望从源头上做得更好,让监督产生的舆论风波越来越少。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