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之外,MiniLED也尝试在其他场景挤占OLED份额,如车载显示屏、MNT(显示器)等,苹果则率先推动MiniLED在平板电脑上应用。
厂商扩产后挑战加剧
眼下,Mini LED产业链企业一心想把市场做大,但随着扩产和新入局者增多,竞争问题势必凸显。
在显示技术发展史上,曾有过数次技术路线之争,最终都是押对技术的面板厂商胜出,押错技术的面板厂商承受沉重损失。但MiniLED不同,作为一种背光方案,其并非由面板厂商单方面押注,而是由LED、LCD等领域的大量厂商同时推动商用,技术则分散在各环节厂商手中。
"Mini LED还在起步,距离红海很远。"5月24日,集邦咨询研究经理余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Mini LED产业链可分为芯片、打件、封装、面板等环节,部分环节近期有众多新厂商涌入。
竞争激烈程度随着玩家增多而提升,一个体现便是Mini LED多个环节出现了不同技术方案。
目前,背板方案包括PCB(印刷电路板)、玻璃基板、FPC(柔性电路板),封装方案包括POB(芯片封装后打上基板)、COB(芯片打上基板再封装)等。
曾照明判断,技术适用的产品不一样,目前不存在一种技术完全取代其他技术的可能。例如,POB有成本低的优势,而COB也有低成本方案,且排列紧密、适合车载和MNT(显示器)。厂商不太可能仅凭技术路线而胜出或落败,但某种技术方案做到极致时,市占率可能高于其他技术路线。
曾照明指出,竞争最关键的还是批量化生产、成本降低以及客户接受度提高。同时,一条MiniLED封装产线投资高达1500万~2000万元,后来者须同时面临高额投资和激烈竞争,早布局的厂商有先发优势。
余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MiniLED产业链不存在技术门槛极高、不可替代性很强的环节。总体而言,构成厂商核心竞争力的还是成本控制、产业链支持、产品稳定性等。
技术路线多元,让少数厂商垄断的可能性降低,但企业依然面临风险。作为重资产、技术驱动的产业,一旦MiniLED厂商面临技术落伍,技术变更大概率须重开产线,转型并不容易。同时,与终端厂商苹果强势绑定OLED产业相似,TV等终端厂商对MiniLED产业也有强把控能力,MiniLED长而分散的产业特性,也更有利于终端厂商压低成本。
不仅如此,由于重资产投入和技术驱动特性,未来MiniLED向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LED更迭的过程中,厂商能否顺利转型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余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内MiniLED产业链庞大,有集群优势,未来过渡到MicroLED时代,外延、芯片制造等环节同样有优势。但MicroLED的核心技术巨量转移,目前仍是国外厂商走得快,国内厂商仍需借助这类核心技术,还需跟随、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