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全球粮食危机?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2)

2022-05-25 11:13  金角财经

中国有没有饥荒之忧?

尽管粮食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但目前中国老百姓没有饿肚子的危险。

从国内粮食生产端的情况来看,自2013年起,中国的粮食总产突破6亿吨,近年来一直保持在6.5亿吨以上,2020年达到6.7亿吨,2021年6.8亿吨,人均粮食485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14亿人的温饱不成问题。

不过中国毕竟还是有1.64亿吨的粮食靠进口,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国际局势的动荡,难道不会对国人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

从中国进口粮食的类别来看,2021年主要用作国人口粮的稻谷的进口比例并不高,占到总进口粮食的比例仅有3%;而小麦的进口量在2021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小麦的进口配额仅约占国内消费总量6%-7%,且进口的小麦主要用于品种调剂。

中国主要的进口粮食是大豆。2020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达到1亿吨以上,2021年的进口量略有下滑,但也占到中国总粮食进口量的近60%。

但相对于大豆,大麦才是中国对外依赖度最高的粮食。2021年中国大麦进口量虽然仅有1248万吨,但却是国内产量96万吨的13倍;相比之下大豆的进口量仅是国内产量的5倍。

但无论是大豆,还是大麦,这些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粮食主要用作饲料,相对而言,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达到98%以上。

中国粮食这样的进口结构,也与国家主粮安全的战略考量有关。实际上,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拥有的可利用的农业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中国难以实现粮食完全自给,但要做到口粮的基本自给。

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小麦的播种面积从2006年的2361万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2419万公顷;稻谷的种植面积从2894万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3016万公顷。

相反大豆的种植面积则从2001年的948万公顷减少至2012年的717万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以来在河南安徽等局部地区发生的收割即将成熟的小麦用作动物饲料的事情,主要原因就是今年小麦青苗的收购价格达到了1200元,在部分农民看来,这个价格要比卖小麦赚得多,还省心。

高价收购小麦青苗,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近段时间以来在饲料上的短缺。不过这件事进一步引发了国人对口粮的担忧,小麦是主要的口粮,收割小麦青苗,喂饱了动物,老百姓接下来的饭碗会不会受到影响?

据凤凰网风暴眼工作室报道,毁麦贮青只是局部地区发生的事件。曾长期在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的胡冰川认为,在全国范围内,小麦青贮使用量不会很大,实际上只是边际上的影响。

中国失去了1亿亩耕地

相当于10个上海

尽管中国人暂时没有饿肚子的危机,但向内看,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面临着耕地流失与农民不愿意种地的两大挑战,只不过,这些问题暂时掩盖在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繁荣之下。

首先是耕地流失。

近段时间以来,先有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开发商、陕西省趁着夜色悉数铲掉抽穗小麦;后有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上碑镇曝出上百亩小麦被当地光伏企业强行铲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这两件事发生的时机很不巧,在国际粮食危机蔓延,国内民众对粮食安全忧心忡忡的当下,两家公司采取强硬毁掉即将成熟的小麦,一时间成为了"众矢之的"。

事实上,在中国更长的时间范围里,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第3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耕地减少了1.13亿亩。而在2008年之前的11年里,中国的耕地的总面积也减少了超过1亿亩。

1亿亩是什么概念?比10个上海市还大。

这或许是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事情。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耕地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难以比得上在地上建造起高楼大厦、引入新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正如中国的产粮大省,在GDP排名中并不靠前,比如黑龙江、吉林,以及GDP排名稳定在全国第5的河南。

实际上,为了推进城市更快发展,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用地问题,中国发明了用地指标跨行政区交易机制,即发达城市地区的建设指标用完了,可以把省内的落后地区(也就是农村地区)的指标调过来使用。

但很多建设用地指标都在间接占用耕地,本来根据《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后来补耕地方式异变金融化"脱实向虚"。

"占补平衡"最开始是限定在同一个县域内,后来逐渐发展到市内、省内,到了2018年,甚至可以跨省来实现占补平衡,而占耕地的省通过给钱的方式支付给补耕地的,同时国内也存在占水地补旱地、占好地补坏地的情况。

这两年国家又开始重视耕地政策。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接连发布文件,表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行为,稳定粮食生产。

通知层层下放,执行却有些走样,甚至出现了往篮球场、人行道水泥地上铺点土,然后直接种上地瓜的场景。

这样的耕地能有什么用?

而且中国耕地目前还面临着耕地退化、污染严重、耕地酸化和板结化等问题,2016年全国优高等耕地面积仅占29.5%。

而据中农集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武轶介绍,目前,中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0%~60%,比欧美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多次提到要端牢14亿中国人的饭碗。要端稳这饭碗,首先就要守住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既是保护耕地的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警戒线,否则国人未来就真的会面临饿肚子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