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无非就那几个。
第一,蜀国和吴国的实力加起来,都比不上魏国,联魏是自取灭亡。
蜀国与魏国合作,就是与虎谋皮,吴国完蛋了,蜀国也要跟着完蛋。
所以诸葛亮从始至终的方针都是联吴抗曹。
整个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虽有翻脸的时候,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合作的,就是因为双方统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蜀国跟魏国没有合作的基础。
刘备天天叫嚣着兴复汉室,如果去跟篡汉的魏国合作,那不是把脸都打肿了吗?
东吴偷袭荆州,刘备气得失去了理智,不听任何人劝,坚持要伐吴。
既然决定了伐吴,与魏国联合灭吴,也不算是坏事了。
但是蜀魏没有合作的基础,刘备也只能独自伐吴,不可能派使者去找曹丕合作。
即使刘备想联魏,也不可能公然与曹魏组队,只能散排,赌下运气,看能不能组个眼神交流队。
刘备坚持出兵,甩给曹丕一个眼神,就看曹丕能不能读懂,默契地入场。
刘晔也确实劝曹丕趁机出兵伐吴,与蜀国合力灭吴,然后再灭刘备。
但是当时孙权向曹丕投降,曹丕可能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以为孙权是真心归降,所以拒绝了刘晔的建议。
等夷陵之战打完了,曹丕发现孙权不靠谱,再出兵伐吴时,为时已晚。
夷陵之战,是刘备失去理智发动的,成了三国时期,蜀魏联合的唯一机会,但是曹丕不会眼神交流,错失了一个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