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秒、宋润茜:乌克兰战火延烧,奈何却在台海闻到了“硝烟味”

2022-05-16 08: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相秒 宋润茜】

自2月下旬以来,美国频频借乌克兰危机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从2月底退休上将、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率由前国防部副部长弗卢努瓦、前副国家安全顾问奥沙利文等组成的高级别安全事务代表团低调赴台,到3月2-5日前国务卿彭佩奥带领的跨党派资深代表团高调会见台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等岛内主要政要,再到4月上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扬言但未遂的访台计划,以及3月11日总统拜登签署包含"禁止用政府经费制作、采购或展示任何不正确标示台湾领土的地图"等涉台内容的《2022财年联邦政府拨款法案》,美国近期在台海问题上可谓"上蹿下跳"。还包括部分国家闻风起舞,在涉台问题上阴阳怪气,小动作不断。4月5日,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声称,抑制中国行动以免台湾海峡发生事态很重要,应通过支持乌克兰来威慑中国"武力改变现状者将付出高昂代价"。

而台湾民进党当局则借机呼应美日立场,利用岛内对"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担忧和舆论风向,加快推进军购案,营造出整军备战的肃杀气氛。就某种意义而言,台海的硝烟味似乎一点也不输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俄乌冲突主战场。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台海问题与乌克兰危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但美、日及民进党当局有意将二者混为一谈,其背后用意几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对台海局势可能带来的新变数值得防备。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危机有着本质不同

正如美国防长奥斯汀4月5日向国会众议院所坦承的,谨慎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危机相提并论,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也早已阐释了两个问题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两岸本是同文同种,二战结束后,按照1943年《开罗宣言》及1945年《波茨坦公告》,台湾连同澎湖列岛等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在随后的国共内战中,战败的国民党残余军政人员退据台湾,在美国支持下"割据一方"。这是两岸今日之特殊关系的始端。

而乌克兰危机的历史背景更为复杂。乌克兰一直处于东西欧不同宗教、文明及权力既融合又碰撞的过程中,这种特殊的历史纠葛也使其国内东西两部分以及不同政治势力之间长期存在巨大"鸿沟"。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是俄罗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大部分地区都曾长期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东乌克兰"也曾是苏联创始国之一。直到苏联解体,乌克兰真正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复杂的历史经历,再加上西方权力、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冲击,乌克兰慢慢陷入国内政治发展方向的"迷失,这是危机的根源所在。

乌克兰危机是国家权力竞争的结局,本质上是冷战结束以来欧陆东西间地缘政治格局的平衡一步步被打破、国家间你来我往的权力竞争愈演愈烈的产物。而台湾的主权归属早已明确,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事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的内政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一决议已经从法律、政治及程序上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权问题。截至2021年12月全球已有181个主权国家承认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之事实。

何况,两个问题已有的发展轨道迥然不同。两岸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几经跌宕起伏,但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及统一,达成了"九二共识"一中原则作为处理当前两岸特殊关系的临时性安排,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相较之下,围绕乌克兰的矛盾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北约虽然在1994年和1997年与俄罗斯签署"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基本协议文件",并成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允诺俄罗斯在北约事务上具有一定的发言权,但这一波操作并非意味着北约停止权力扩张的步伐。自1999年吸收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便开始大规模"东扩"进程,此后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11国收入麾下,构筑了北起波罗的海,经黑海达中亚的"弧形圈",已然是一个总人口达9.38亿、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军费开支占世界国防开支70%以上的巨型军事集团。正是北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将势力范围向东纵深延长超过1000公里,打破了苏联解体后西欧与东欧本可以维持的动态平衡,甚至变本加厉试图将触角伸进与俄罗斯毗邻且有着复杂历史关系的乌克兰,才导致了今日的武装危机。

2021年10月22日,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出席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期间重申,美国将继续向台湾地区提供协助,但拒绝明确说明是否会出兵协防。

美日台三方各有盘算

从美国防长奥斯汀的表态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的决策团队及国会并非不知台海问题与乌克兰危机的显著差异,但明知故犯,密集安排层级一次比一次高的代表团窜访台湾,任由前国务卿蓬佩奥公开发表"美应支持台湾独立"的激进论调,同时以派遣军舰穿越台湾海峡、与日澳联合研发超高音速武器、在关岛增加部署一艘洛杉矶攻击性核潜艇等方式展示武力。其用意不外乎有三:

第一,希望通过在台海问题上摆出强硬姿态,稳定军心。就在今年2月13日,拜登在声明中向乌克兰保证,美国将"迅速果断地回应"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任何进一步"侵略",但美国事后令人大跌眼镜的反应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全球盟友和伙伴国对其安保承诺有效性的质疑。譬如,台湾岛内机构针对"是否相信美国会在台海冲突中协防台湾"的民调发现,乌冲突发生后有55.9%的受访人选"否",选择"是"的比例从去年的65%下滑到34.5%。

为此,拜登政府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已数次向日本、新加坡、印度等盟友及伙伴国确认美国印太战略不会因此而分心,重申其安保承诺有效。从这个层面看,打消部分盟友疑虑、稳住合作伙伴的军心、确保联盟和伙伴战略顺利推进是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持续"加码"的主要考量之一。

第二,企图慑止中国大陆。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务院、国防部和国会参众两院朝野各界轮番上阵,将两者关联起来密集发声。副国务卿舍曼和财政部长耶伦4月6日表态称"任何武力夺取台湾的行为均不可接受""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美国准备好施加类似对俄罗斯那样的制裁",14日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表态"美台之间依据'台湾关系法'存在明确的安全伙伴关系",美国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确保中国不"入侵"台湾。

拜登政府似乎正全力向中国大陆传递信号,让中国大陆确认"对台湾采取武力不可取"。更值得关注的是,拜登政府竟默许蓬佩奥以"半官方"身份公开表态支持"台独",这一现象即便在特朗普政府亦未曾有过,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对"台独"最为露骨的表态,某种程度上反映拜登政府正在施展"预防性外交",企图通过"亮底牌"来促使中国大陆不可"轻举妄动"。

第三,"胁迫"中国配合制裁俄罗斯。美西方开启对俄制裁之后,西方舆论便掀起了、"中国向俄罗斯输血"的舆论风波。美方显然清楚中方不会参与对俄单方面制裁,但仍试图通过劝服和施压的方式避免中方成为俄罗斯缓解外部制裁压力的倚借力量。这些轮番上阵的白宫官员,正是美国"胁迫"策略的一部分,将台湾问题等作为国务卿布林肯口中所说的"惩罚"中国大陆支持俄罗斯的筹码。

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上台6年来,"台独"之路收效甚微,于是恰好借机炒作俄乌冲突,以此达到三个目的:激起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威胁感和抵触情绪、推进军备军购和"台独"进程、绑定美国作为靠山、在全球范围内编制所谓"挺台"阵营。

此外,作为美国在亚太一大支点的日本,其表态和举动也显然将乌危机作为扩张自己影响力的机会,尤其是加强与美英澳等国在网络安全、情报、超高音速武器等领域的合作,而台湾问题又再次成为日方鼓吹"中国威胁"的重要注脚。

台海局势面临三方面不安因素

目前的台海局势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大环境,至少存在三方面挑战。

一是台当局借乌危机主动向美西方集团"投怀送抱",并在岛内推销"不对称战术",加速武器装备的步伐,这无疑是在考验中国大陆的耐心。

今年1月28日,蔡英文召开"国安会"称,台湾长期面对来自大陆的军事威胁与恫吓,对乌克兰的处境感同身受。俄乌开战后,民进党当局"上蹿下跳",第一时间跟进美国对俄制裁,将半导体、储存集成电路、数字转换器、变频器、用于组装集成电路的设备、电信设备等50多个产品列入对俄出口管制,同时与美日等国频繁互动,称乌克兰危机"绝对不能容许在印太地区发生",无不透露出借力联合遏制中国大陆的企图。

此外,民进党当局又以"不对称战术"之名趁机加快推进军购案。2月23日,蔡英文提出了所谓"因应乌克兰局势四点部署",其中之二即要求安全和防务部门务必提升对台海周边军事动态之各项监侦及预警,持续强化对台海军事动态因应整备,即时有力因应各种状态,确保防务安全;全面提升应对"认知作战",稳定社会民心士气。

台当局还提出为期五年、总值达86亿美元的"海空战力提升计划采购特别预算案",拟向美国采购海军高效能舰艇、岸置反舰飞弹系统、海巡舰艇加装战时武器系统、陆基防空系统、无人攻击载具系统、雄升飞弹系统、万剑飞弹系统和野战防空系统。该特别预算案目前已在"立法部门"三读通过,加上去年以来向美采购的总价值将近10亿美元的M109A6自走炮、爱国者导弹工程勤务及导弹效能鉴测计划的设备与服务,以及即将敲定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和相关设备的培训、规划、部署、操作、维护和保养等等,一系列"非对称战术"的"武备计划"与两岸数年前达成的促进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共识、以及互动中形成的相互保持克制的默契显然背道而驰。既升高台海紧张态势,也在考验两岸关系的韧性。

二是美国的极限施压导致中美在台海擦枪走火的风险越来越高。从"拉尔夫·约翰逊"号导弹驱逐舰前后几度穿越台湾海峡,到"林肯"号航母现身南海,美军近期一系列看似常规的动作实则用心良苦。正如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4月初所声称的那样,美将帮助台湾进行"自我防卫",同时要让中国大陆知道"攻占"台湾是个"非常、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而美方最近先后3次派遣高级别代表团访问台湾,其用意也无外乎以外交和军事的"极限施压"以达到大陆"不敢贸然效法俄罗斯"的威慑效果。

当然,美方在这一极其敏感时刻采取军事外交"示强"做法,也是在试探中国大陆的"底线",试图探知"中国大陆到底对美台合作能容忍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行动可能触发中国大陆的反制"。这种步步紧逼式的试探性举动实质上是在走钢丝,双方因信息不对称和误判而导致的擦枪走火及外交对抗升级的危险性,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是日本等区域国家渲染台海紧张局势,只会让虚假信息和谎言渐渐变成现实。日本近来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耐人寻味,尤其是防卫大臣岸信夫4月5日所声称的,抑制中国行动以免台湾海峡发生事态很重要,应通过支持乌克兰来威慑中国"武力改变现状者将付出高昂代价"。这一表态与前首相安倍晋三强调的"绝不能允许以武力方式片面改变印太地区现状"可谓如出一辙,都是日方试图利用乌克兰危机,与台湾当局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攻守同盟"的重要信号,而中国大陆则是日本话里话外的潜台词。

台湾地区在太平岛扩建跑道

台海局势之未来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如果按照台当局及美日目前的政策思路及轨道演进,台海局势的未来不容乐观,至少可能出现三种结局:维持目前"斗而不破"但紧张对峙的状态,继续升温日益逼近冲突的临界点,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民进党自2016年上台至今,两岸关系冻结乃至倒退,大家都有目共睹,尤其是蔡英文当局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举动,与美日"无节制"勾连,使得两岸又倒退回陈水扁时期的僵持甚至对立。但"台独"的白日梦能不能实现,也要取决于美国的抉择。

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更符合美国现阶段的战略需求,原因有三:第一,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对其价值更大。美国可以灵活运用台湾问题,包括对台军售、提升台国际地位、派遣高级别官员访台等作为要挟中国大陆在其他议题上妥协让步的筹码。第二,美国国内虽有部分鹰派叫嚣不惜为台一战,但从特朗普政府末期及拜登上台以来一直强调中美危机管控,2021年10月美防长奥斯汀拒谈是否"协防台湾",可见府会朝野绝大多数决策精英对于卷入台湾岛内"激进台独"而引发台海冲突仍持谨慎立场。第三,台湾是美国岛链战略的中间环节,其遏制中国大陆战略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在台海冲突中战败,美遏华第一岛链将"前功尽弃",因而美方的"输不起"决定其不敢轻易下"赌注"。

给中国的启示

美日台借乌危机在台海问题上动作频频,对于大陆认识台海局势发展的复杂性及思考化解方法将产生深远意义,尤其是以动态调整的方式保持足够威慑力,控制并引导台海局势时刻不能放松。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俄罗斯和欧亚大陆国家情报官、卡内基俄罗斯和欧亚大陆项目主任尤金·鲁默曾在去年6月分析认为,将俄罗斯视为"过去"的倾向可能导致美国过度扩张,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并冒着发生危险升级的风险。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国家对俄罗斯实力的低估早已显露出来。2021年12月,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CNBC采访时把俄罗斯定性为"一个衰落的大国",称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跟不上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步伐。

美国也持同样的立场。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俄罗斯的定义从"第一挑战"降级到"次于中国的挑战",在2021年《国家安全战略指南》中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有实力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国家,而将未提及俄罗斯。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判断,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并没有把俄罗斯提出的抗议和警告放在心上。就如尤金·鲁默所指出的,美国2008年牵头向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发出加入北约的邀请,没有考虑到俄方的反对力度和阻止两国加入北约的能力。2021年12月,俄罗斯以书面形式向北约提交了一份"安全保证清单",但遭美国及北约再次强硬拒绝。

同样的是,现在台湾岛内及部分国际舆论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在得训于乌危机,中国大陆出于担心"无法在较短时期内赢得战争""周边树敌很多""西方强烈制裁"等方面考虑,对通过武力方式解决台海问题的意愿和短期内的急迫性都会下滑。

中国大陆应从乌危机中汲取教训,根据两岸形势的发展,通过军事演习、海空力量的绕岛航行、先进前沿武器装备的展示、外交沟通等时刻保持动态、灵活的决心和能力展示,从而避免美台出现类似美欧在乌克兰危机那样的错判和过度自信。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俄国家杜马批准中俄远东线供气合作协议

(观察者网讯)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31日消息,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关于批准中俄远东线供气合作协议的法案。 据早前消息,中俄两国拟在远东线输气合作项目下铺设一条起自俄罗斯达利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