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意味着什么?

2024-03-19 15:42     360kuai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意味着什么?

谈《永乐大典》,我们要先谈永乐皇帝。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26个儿子之一。1402年,朱棣做了皇帝,即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他在位期间,亲征漠北,出使海外,兴文治,建武功,树立君权,扬威四海,形成万国来朝的盛况,取得英主临朝的美誉,为史学家所称道。同时,下旨在南京编撰《四库全书》。

两次编撰,历时三年多

朱棣雄才伟略,朝中人才济济。永乐元年开始,便委派大臣、著名学者解缙主持编写一部大型类书《文献汇编》,以便学人翻检,发扬历史文化。当时参加编撰的人员为149人,一年多以后类书编成,起名《文献大成》。

但是朱棣嫌它太过简略,不足以彰显自己的文治,1405年第二次又诏令姚广孝、解缙重修此书。

此次参与者有朝廷官员、文人、学士等2169人,搜罗了当时皇家图书馆文渊阁内的全部藏书,辑入我国自上古到明初的各类书籍如经、史、子、集、释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历时三年于1407年编成,朱棣审定后取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足千秋

《永乐大典》全书缮写成22877卷,装成11095册,开本高50厘米,宽约30厘米,纸张采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洁白柔韧。

作为大型类书,《永乐大典》除将各个门类事物的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端正大方的楷书台阁体。

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为红色,断句和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全书朱墨灿然,温润古雅,是写本中的精品。

《永乐大典》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所有图书资料,将相关内容的一句、一段或者整篇整部书摘引抄录。

永乐皇帝在此表现出了宽大的胸怀,即便是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也都一并摘抄,这点比清朝乾隆皇帝的《四库全书》要大度得多。

此书,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以及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编著早了三百多年,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遗失之谜

明嘉靖皇帝平生喜好仙术道教,一心想求得长生不老,在其案头,总放有几册《永乐大典》,以备参考之需。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楼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之状,足见《永乐大典》在他心中之重。为防不测,他特颁旨将《永乐大典》重录了一套副本。

四年后,《永乐大典》有了副本,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藏在皇室。可是却从这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讯渺然。

有人说它毁于清代乾清宫的大火,有人说它毁于万历年间宫中大火,更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没有丢,就在皇室夹墙里面。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殉葬之说--正本可能已随嘉靖葬入地宫。

副本最初收藏在皇窒,明亡后,副本就在清朝历代皇帝手中散失:顺治曾把《永乐大典》放在身边阅览,身边的侍从可能趁机把《永乐大典》窃为己有;当康熙开馆修书时,发现《永乐大典》的副本已经不全。

到了清朝末年,《永乐大典》又惨遭战火洗掠,义和团围困英国使馆,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掉了,翰林院书页撒得到处都是。据统计,毀于这次大劫的《永乐大典》本有607册。

寻找《永乐大典》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大部分《永乐大典》被焚毁,剩下的掠走,流落到英、美等国。据专家统计,目前大概有400多本残存于世,分散在9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海外仁人志士不辞辛劳,千方百计搜寻残本的下落,如今已有221册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但这还不到原本的4%!

《永乐大典》虽然现存的本数不多,但是专家和学者仍然能够从残本中有所发现,这对于研究我国14世纪以前的各个领域的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大胆想象一下,如果把《永乐大典》全部都找全,那么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会被改写,因为它不仅能弥补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等朝代的空白,而且还能对历史有修正、纠错的作用,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