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称号的由来,具体要追溯到孔子时代。在孔子死后,鲁哀公在纪念孔子的悼词中,为表示对一代圣人的尊敬,便称呼其为"尼父"(孔子名丘字仲尼)。而随后鲁哀公便为孔子修建孔庙,并从此开始了世人对其的祭祀。但当时尚未设立专门的奉祀官。直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才于高祖10年,因路过山东祭拜孔子,遂封孔子第九世孙为奉祀君,主持孔子的祭祀事务。
而到了汉元帝时期,元帝封孔子的第十三世孙为褒成侯,其所得俸禄食邑,专门用以孔子的祭祀事宜。随后,孔子的后代便开始了世袭爵位的过程。汉平帝封孔子的十六世孙为褒成侯,并将爵位由关内侯提升为彻侯(有封国),食邑2000户。而到了王莽新汉时期,由于孔子后代不承认朝廷的正统性质,拒绝接受王莽授予的官职,因此失去爵位。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才重新恢复爵位。
而到了北周静帝时期,孔子又被封邹国公,孔子后代也袭得此爵。隋朝又封孔子后裔为绍圣侯,至唐代,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又封孔子第三十五世孙为文宣公。唐末失爵,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又恢复了孔子后裔的爵位,并将文宣公之爵位沿用至北宋时期。北宋仁宗年间,仁宗赵祯认为孔子后人世袭孔子谥号为大不敬,便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这便是"衍圣公"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