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司马炎在近10年时间内不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呢?
比较合乎逻辑的推理,当是做给吴主孙皓看的一种假象。如果晋军迅速击灭树机能、刘猛所部的话,很可能惊动东吴,使其窥出司马炎伐吴的企图,这显然对晋国不利。在晋吴边境这个方向上,晋军胜少负多,丢失土地不少,可以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之中,这就助长了吴军频繁出击的企图和行动。把晋军在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所采取的同一策略联系起来分析,便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司马炎故意示弱于东吴,吊起孙皓逐步蚕食晋土的胃口而疏于国内防务,以便晋军秘密完成战争准备,达成伐吴的突然性。
孙皓本来就仗恃长江天险而轻视晋军,加之晋军始终采取消极防御的态势,孙皓更相信晋军无力侵吴。有些吴将则较早看清了司马炎的真实企图。吴镇西大将军陆凯曾在公元266年就指出,晋新并巴蜀便遣使求和并非真心实意,而是准备聚集力量等待时机而已。吴地建平,乃长江下游的咽喉要塞。晋将王浚在上游秘密打造战舰之时,造船用的碎木板难免落入江中,顺江而下。建平太守吾彦便拿着捞起的碎木板去见孙皓,禀报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孙皓不听,吾彦只得用铁索横断江路。吴大司马陆抗于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病重,自知朝不保夕,仍念念不忘长江防务。《资治通鉴》记载他上疏说:
"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