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对他的正面评价,一般都是指,汉武帝首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
对他的负面评价,一般都是指,汉武帝在位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后期频繁兴兵,穷兵黩武榨干了国力,从此大汉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汉武帝
1、天下大势
其实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诸多评价,评价本身是客观的。之所以会有争议,就是因为不同的评价站在了不同的角度。
从大的时间尺度上来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没有不灭的王朝,只有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汉武帝确实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朝国界
2、先秦时期
早在三皇五帝以及后续的夏商周三朝,我国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当时的中国并不大,集中在现在的华中地区范围内。那个时候还只是萌芽时期,只是为整个中华文明定下了基调。
到了周朝末期,春秋和战国期间,群雄并起,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圈出现了一次文化大爆发。那个时候虽然各诸侯国名义上从属于周天子,然而周朝并不能算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它更像是一个联邦制政体,每个诸侯国都有独立的司法权和军事权。当时不同的诸侯国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文化风俗。
▲秦朝文字统一
3、农耕与游牧
直到秦朝一统,"车同轨,书同文",中国才真正完成了中央集权。在这之前的国家外交和战争,一直都是中华文明圈内部不同农耕文明之间的博弈。在这之后,北方游牧文明也逐渐规模化,从此中国大地上开始呈现出整个农耕文明和整个游牧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
农耕文明的优势在于文化优势,相比牧民,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而这样的环境,十分有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游牧文明的优势在于军事优势,相比农耕文明,整个游牧文明都处于一种半军事化状态,每个成年男人都是合格的战士。
所以两个文明在早期的冲突中,农耕文明一直处于守势,周朝的北方诸侯国就已经筑起了长城。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汉朝,汉高祖曾在白登被围,整个农耕文明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农耕文明
4、文化统一
历史上,不仅在中国有灿烂的农耕文明,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也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但是不同于中国,这些文明在历史上都被游牧文明所终结了。
那么凭什么汉武帝就能逆袭呢?
其实战争永远都是国力的较量,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力始终要大于松散的部落联盟。在汉武帝当权之前,汉朝已经经过了两代人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逐渐强盛起来。
在汉武帝当权之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个政策--独尊儒术,这不是简单的从诸子百家中做了一个取舍,而是在前朝"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文化统一。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改革,"汉"文化正式形成,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西汉时期亚洲大陆势力分布
5、野蛮与文明
纵观整个世界史,我们不难发现,无数的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终结。用史学界的话来讲,就是以军事优势战胜文化优势,也就是所谓的"野蛮战胜文明"。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可以战胜游牧文明呢?
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了国防硬实力。改革之后的国力日渐强盛,农耕生产力已经足够供养土地上的人民。客观上也就允许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成为职业化的军人。
对于游牧文明,一直有一句"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军队职业化。在国与国的争端,或者说在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碰撞之中,只有以职业化的军队,才能对抗职业化的军队。
▲游牧民族
后记
正是汉武帝摸索出的这条路,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此以后,无论是游牧文明的入侵还是海洋文明的入侵,中国人民都未曾放弃过自我救赎。
经过历史的检验也证明,我们中华文明更有凝聚力,我们的中华文明更有优越性。所以我们十分有信心,我们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关中记》
《轮台诏》
《中国藏书家通典》
《史记索隐》
《桓子新论》
《舆地图》
《汉武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文案编辑】:目海志阿森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