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东京梦华与明清的江南市镇相比,谁更接近现代社会一些呢?

2022-12-14 13:59     360kuai

湖州府的南浔镇是比较典型的江南市镇。在明代,南浔镇的人文气息也很浓厚,曾经出过七名进士、二十七名举人。著名的湖州董氏--董份的家族,就位于南浔镇。董份曾在南浔镇的东栅建造了一座别墅,名为"泌园"。董份《园中》诗写道:"清溪迤逦曲通源,野径池深昼掩门。一鹤天空时自唳,百禽春到总能言。"繁华喧嚣的市镇之中,别有江南园林的清幽之韵,而浓厚的商业气和清雅的文人气,奇妙地混合在水乡泽国之间!

导读:靖康之难,大批臣民纷纷南渡,在颠沛流离之间,曾长年定居东京的孟元老,常忆京城之繁华,于是撰成《东京梦华录》,他在序中记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东京梦华

唐宋时期都城选址的东迁,反映了对经济因素的考量已超越于军事。在开封建都虽然有较大的缺憾,而且也并非宋太祖本意,但却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积累的必然选择。

经过北宋一百多年的营建,开封在11 世纪末至12世纪初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出现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盛况。高丽、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开封。还有上百名犹太人迁徙而来,融入东京汴梁的城市生活。犹太人是流浪的,也是最难同化的,他们能在此地停留下来,并长期地定居下去,宋都开封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只见汴河之上,船只相连。有的满载货物、溯河而上,有的泊岸卸货,有的空船待归,一派繁忙景象。一座宛如飞虹的拱桥横跨汴河,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勾栏瓦舍不仅仅有莺莺燕燕,还有女子相扑

进入高大巍峨的城楼,街市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观、公廨,令人目不暇接。罗锦匹帛、沉檀楝香、香火纸马、医药门诊、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生意兴隆。行人摩肩接踵,往来络绎不绝。士绅、官吏、商贾、小贩、行脚僧人、听书小儿、贵家子弟、行乞老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无所不备。轿子、驼队、牛马车、人力车,各色交通运载工具样样俱全。

京城之内还出现了一批富商大贾,"资产百万者居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官僚、贵族也纷纷开店,过去官场以商为耻的思想,被冲荡得干干净净。

宋朝虽然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实现了煤炭的规模开采和工业利用,在其推动下,包括冶金、陶瓷、井盐、纺织业等在内的手工业各部门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已经生长出城市、商业、货币、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国外的汉学家常把宋代经济出现的巨大进步称为"宋代经济革命",并归纳为农业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城市化的革命等方面。

说书图

从政治方面看,宋朝相对开明,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鼓励经商的王朝。宋朝建立后,一反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立了国家与商贾共利分利的经济运行模式。商业的巨大进步也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民以食为天"不再是唯一的金科玉律,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的思想得到发展。

苏轼说"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值,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商人辛苦经营、勤劳致富的图画。南宋思想家叶适更认为"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不仅主张从经济上重视商业,而且主张在政治上使工商业者得到参政的机会,让有才能的工商业者通过甄拔成为统治阶级的成员,将农商皆利的思想大大推进了一步。

宋朝一方面被盛赞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巅峰,另一方面为了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宋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不但在手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进行超经济的强制性盘剥,而且政府也将自身变成了一个大商人,通过商业手段来牟利。不仅是盐、铁,连酒、茶、矾等也列入国家专卖,导致官营经济膨胀,最终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

靖康之变,宋徽宗父子被俘

与此同时,军队也卷入商品经济浪潮,参与各种营利性经营活动,必然从各方面影响军队本身职责的履行,导致军纪败坏,军备废弛,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也就成了当时的一大社会特征,与宋代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相伴始终。

江南小桥流水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古镇宁静的夜晚,意境悠远。然而,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到几百年前,今天古色古香、恬淡宁静的江南市镇,却曾经是作坊林立、富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工商业中心。这一座座桥梁,历经昔日的繁华,承载着历史的沧桑。

历史上所谓的江南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包括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六个府。江南地区是明清两代最繁荣富庶、最有文化气息的地区,城市化的程度非常高,不仅有苏州、杭州等大型城市,而且有星罗棋布的市镇。

市镇起源于集市。唐宋时代,随着坊市制的解体,农村地带开始出现商品中心地,并形成一定的流通网络。因此,有些集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或宋朝。农村集市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市镇就是从集市发展而来的,但市镇却摆脱了集市几日一集的模式。

江南古镇

江南市镇中,往往出现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农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副业--如丝织业、棉纺业反而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农民主要从事纺绸业,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纺绸,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

从市镇的空间分布上来说,明清重要的、大型的市镇集中出现在江南,这不得不从江南经济的开发谈起。自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无论是人口、税额、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江南地区的人口压力逐渐增大,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加大。耕地紧张是明代以来江南地区的普遍现象。此外,明清时期的江南重赋,也是一个原因。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共同构成了江南农业商品化和市镇兴起的背景。

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

古代经商图

除了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江南市镇中还有其他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冶业、窑业、渔业、编织业、竹木山货业、刺绣业、烟叶业、制车业、造船业、海运业、丝织业、棉布业、米业等等。例如,湖州府的善琏镇,就是以制笔业为主的市镇。善琏镇生产的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并称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的精品。在明朝万历年间,石门镇有榨油作坊二十家,每家雇用数十名工人,雇工人数达到八百余人。总之,市镇的出现,不是行政运作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

在市镇十分紧凑的街市范围之内,往往"工贾艺术杂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然而,在这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于是,江南市镇便又成了一个区域的文化中心。

在商品经济的脉动下,在喧闹的市井之中,财富的激增,推动着士大夫们营建了一处处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园林不仅显示出士大夫的财力与成就,也展现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在明代,南翔镇不仅是一个棉布业中心,同时也是文人荟萃、风流蕴藉之地。仅明朝一代,南翔镇就有进士十人、举人十六人。

古漪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