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鲜为人知的斑鸠铳

2024-03-14 08:02     360kuai

最早有关于火器运用记载是在南宋,当时用竹子作为枪管,从中填充火药,最后塞入小石子,点燃引信能射数十步,近距离威力较大,普通一层铁甲也能射穿,称为:突火铳。后来经过元朝的改进,把原先枪管的材质改为金属,变得更坚韧耐用,末端插上木棍,可以在战场上当做铁锤使用,称为:火门铳。

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火门铳一直使用了两百多年并无太大改变,一直到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一支远渡重洋的葡萄牙商队来到广州想与中国建立贸易(周朝就有这样的称呼),把船上一些佛郎机炮送给朝廷,以此讨好,但没有再送予其他火器的记录,明朝当时称葡萄牙人的佛郎机人,所以这次赠送大炮就命名为佛郎机炮,当时记载大佛郎机炮能射三,四里,小佛郎机能射一,二里,属于后填充大炮,每门配子铳三至五个,这样在战场上就可以持续火力炮击,约十个呼吸就能开一炮,不可谓不快!

过了几年后,明朝火器史又增添了一个神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南直隶浙江的双屿岛上,盘踞了一倭寇,葡萄牙人为首的海盗集团,似商似盗,他们经常在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影响沿海省份民众生命安全,也严重打击了南直隶经济,这可是当时明朝半数税收来源地啊,所以三令五申要求这群贼人离开,但完全没有效果,嘉靖皇帝终于震怒了!命令时任闽浙总督朱纨剿灭,几百战船,水路六千多官兵进攻双屿岛取得大胜!砍获贼人首级八百余级,俘虏数十人!命令俘虏中熟练火器者,进行仿造取得成功,取名为鸟嘴铳,全重八,九斤,长三尺,装子药各三钱,百步之内十发九中!嘉靖皇帝大喜,命令工匠制造一万杆!从此鸟嘴铳在明军中大量装备,得到了普遍好评。

崇祯元年(1628),时任两广总督的王尊上奏,大意是说:因为最近广东海盗猖獗,但广东境内并没有大型火铳,地方州府又急需要用于防御,我不得已去澳门跟佛郎机人借用大中小几十杆斑鸠铳(又名搬钩铳),我问本地工匠说能能仿造,现在已经有二百多杆斑鸠铳了,遇到贼人就开枪,一发打过去就是一条血路。

明末郑大郁编撰的《经国雄略》一书中就有记载这种火器。

此铳用于水战极为利便火药一发杀人于百步之内外者此铳得之矣,木杖中空用以安铳者,每一放用铅弹四枚!

这种火铳的详细资料在崇祯八年时(1636年)当时两广总督已经不是王尊了,其上任没多久就累死了,新任总督熊文灿,将原本用来防御海寇的一百门斑鸠铳送往京师。当时记载这批斑鸠铳长五尺二寸(1.73米),全重28斤,枪管厚度一寸三分,口径为七分(21毫米)用药一两五钱,铅弹重一两五钱(75克),要知道当时一杆普通鸟嘴铳的用药量不过三钱,铅弹不过两,三钱(10至15克),而且一次还能塞四颗铅弹,可想而知这斑鸠铳有多么的恐怖,按现代枪械口径超过二十毫米就算是炮了!

关于斑鸠铳实战也有载:崇祯五年二月初二日,又攻打贼军在上蓝洲。主要原料贼寇形势窘迫,一定要去忠信司。于是领官兵迅速赶往田螺塘,把去路截了。到初四日,有贼寇千余人,果然从那里来。率兵迎击敌人。贼军抵达班鸠镜不超过,立即溃散逃。当时官兵都赞不绝口,一弹贯賊数人也!中者躯洞大如碗,此之利器,当真凶猛也!

正是因为斑鸠铳在水战犀利的原因,郑芝龙的水军大量装备斑鸠铳不难从中看出,他对斑鸠铳的喜爱!

「明清史料乙编」

广东总兵官宋纪督剿惠寇,略见平定。既奉挑师防岛之命,万不敢延,登檄宋纪驰入连军,以司总统之任,俾芝龙早得回任料理外,又据芝龙呈称:应岛之备,拟造大水艍船二十只,共享大斑鸠铳四百门,应备弹二万颗,每颗重一两八钱;又造中水艍船二十只,共享中斑鸠铳二百四十门,弹一万二千颗,每颗重一两五钱;又应用鸟铳九百门,其铳与弹合应广制等情;盖水艍皆闽式而斑鸠惟粤匠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