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为何没有倭患?因为他们曾有一支威震东亚海洋的海上力量

2024-03-18 14:02     360kuai

比起明朝嘉靖年间持续40年、战火波及整个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不仅没有倭患,倭寇也"老实"。当然,这"老实"是有原因的。

这一时期,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出于稳定自家权位的考虑,厉行"锁国"政策:除长崎外,日本对外的港口全数关闭,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只有大清、荷兰等少数国家的船只,可以在长崎进行贸易,还要遭到严密监视。这样的锁国体制恰恰铲掉了倭寇作乱的土壤,但拼命锁国的日本与大清之间,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却也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洋铜贸易。

清朝统一后,进入了长久和平期,但一件大事关乎着大清稳定:铜钱。要发行铜钱,就需要大量的铜。清朝的产铜地集中在云南等地,且产量有限,运输困难。这事每年稍耽误一会儿,极有可能就是要命的"钱荒"。而日本岛虽小,但金、银、铜等金属产量丰富,而且对大清的各种货物需求量也极大。怎么办?交换吧。

所以,大清与日本心照不宣,开始了"洋铜贸易"。每年大批清朝船只从宁波、广州等港口出海,满载着生丝等货物直奔日本,以换取大量优质铜。虽说"康乾盛世"时代,大清朝对海外贸易高度紧张,但对"换日本铜"的买卖特别宽松,商船甚至可以不顾相关禁令,带去大批重要宝货。对这项关乎财政稳定的买卖,清朝的态度实在太开明。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