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婴儿独立隔离哭闹,2岁女童妈妈发声:你叫我怎么冷静?(3)

2022-04-07 17:12     腾讯

也许有人会说,疫情只是短时间隔离,又不是让他们彻底离开父母,特殊时期不要杞人忧天。但我想说,哪怕是短期的分离,同样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1岁左右的孩子离开亲人和熟悉的环境时,会让孩子们的不适感加剧,比如饥饿和疼痛。这导致宝宝会把"痛苦的延长"同"亲人不在场"联系起来,慢慢地就会形成"条件性"焦虑。

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丝做过一个"陌生情境测验"。她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观察室,几分钟后进入一位陌生人和妈妈交谈,再让妈妈离开房间,以此来观察孩子的表现。她发现了三种人类早期的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这些孩子积极探索周围,与妈妈分离时明显地焦虑。妈妈回来后他们非常高兴,并与妈妈进行热烈的身体接触,还会和陌生人玩。

反抗型依恋:妈妈走后这些孩子极度痛苦,妈妈回来后,孩子们既想靠近她,又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亲近。

回避型依恋:妈妈走后表现出较弱的痛苦,但妈妈回来后拒绝与她接触。

这三种关系中,只有"安全型"是对孩子身心最有利的母婴关系。后两种孩子长大后,几乎都很难完美处理亲密关系,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伴侣、亲人相处,常常会制造一些家庭矛盾而不自知。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婴儿身上出现"不安全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母婴之间稳定情绪联系的建立,对于社会性与个性的正常发展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早期情绪依恋向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它使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联系。

后来,不少心理学家重新做了这个实验。有人控制了"妈妈离开房间时长"这个变量,发现如果妈妈离开的时间太长,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也会逐渐向不安全型类型转变。

所以你看,别说短时间分离对孩子影响不大,这种伤害可能会直接阻碍孩子正常社会性的建立。

身为妈妈真的看不了这种新闻,蜷缩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在哭,随时都有翻下去可能。

据说有孩子尿不湿来不及换,屁股都烂了。非亲非故的我们听了都揪心,这些孩子的妈妈们得多心疼!

截至目前为止,虽然大家伙呼声很高,但依旧没看到让家长陪同的新闻,说实话有些失望。真的希望防疫也能人性化,尤其对那些完全没有自保能力的孩子,请多一份温柔。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