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慢性便秘,先从饮食、良好的排便习惯入手
吴咏冬建议,预治便秘,首先要建立好定时定点的良好排便习惯,"不能凭着感觉,有一搭没一搭的,这就建立不起来排便的条件发射。"
晨起的起立反射可促进结肠运动,有助于产生便意。调查显示大部分人群的排便行为在早晨,男性一般在上午7∶00至8∶00之间,女性则较男性晚1 小时左右。另外,进餐后胃窦扩张、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诱发的胃结肠反射和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均可促进结肠的集团蠕动,产生排便反射,有利于成功排便。
因此,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 小时内尝试排便。最好在家中如厕,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避免受到与排便无关的因素干扰,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其次,推荐便秘患者采取蹲位排便姿势。有研究证实,相比于坐位排便,蹲位时腹压并无明显增加,且此时耻骨直肠肌放松,排便时的直肠肛角变大(大于正常坐位,126°比100°,P<0.05),直肠管腔变直、排便所需的直肠应变就小,有利于粪便的排出;蹲位排便可缩短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费力,提高患者排便满意度。
第三,要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增加运动等。增加膳食纤维可改善便秘症状谱,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疼痛和结肠转运时间等,推荐每天的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0~35g,并推荐使用可溶性膳食纤维;每天摄入2 升水会增强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因此多项便秘指南推荐每天的水摄入量为1.5~2.0L。
规律的体育运动可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利于通便,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对改善便秘有效,一般推荐每天的运动量为30~60 分钟,每周至少2次。
吴咏冬医生提醒,如果调整生活方式后依然无法缓解便秘,要及时就诊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