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宋王朝之富裕,为何百姓们想吃个盐会很困难?

2024-01-31 17:02     360kuai
前言

众所周知,宋朝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后世在给各代王朝贴标签时,还给宋朝贴上了一个"富"字。如果从宋朝的国库收入来看,宋朝确实很"富",但是把支出也拎出来算的话,宋朝却难以称得上"富",因为有很多百姓连盐都买不起了。

说到底,宋朝虽然会"赚钱",但是更加会"花钱",如此下来,再多的钱也没什么结余,反而让老百姓们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宋朝所"赚"的钱主要来自广大百姓,而"花"的钱主要是花在"官"和"兵"上。

"繁荣"的宋朝

一、 宋朝会"花钱"

1、 花在"官"上面的钱

宋朝讲究一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文官集团有足够的力量压制勋贵集团和武将集团。当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时,宋朝的皇帝又给文官们定下了一套核心为"分权"的规则,不仅加设了很多行政机构,还将官员们的"官"与"职"分开,另外再从"职"中分出一个"差遣"的"差"。

在这种规则之下,戴上官帽只能说有了"官"的身份,如果没有相应的"职事",那连个人形图章都算不上。只有皇帝给了官员们"差遣",官员们才算是真正有了"职权"。换而言之,原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是三个萝卜一个坑。

宋太祖画像

对于皇帝来说,只要官员们无法坐大,多承担一些经济负担不是什么大事,反正又不需要皇帝掏钱,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宋朝在官员俸禄上面的支出相当于是正常情况下的3倍,很多人会说宋朝疆域小,就算一分为三,官员的总数也不会多很多,支出也不会多太多。实则不然,宋朝的官员总数并未因疆域小而受到什么影响。

据史料所载,王安石变法裁撤了大量官员,但是官员总数依然超过了唐玄宗时期的一万八千人,待到宋徽宗时期,官员总数一度达到了唐玄宗时期的2.7倍。就算南宋只剩下半壁江山,到了后期,官员总数依然能够达到唐玄宗时期的2.2倍。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一向奉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官员的俸禄都比较高。

宋徽宗画像

2、 花在"兵"上面的钱

鉴于宋朝从五代乱世而来,宋太祖天生就缺了些安全感,他在军事方面推出了很多新制度来消除军队对皇权的威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分权"和"更戍"。"分权"是把军队的统兵权、调兵权和征兵权进行了拆分,调兵权和征兵权由枢密院掌握,统兵权由三衙掌握,而枢密使一职往往由文臣担任。

换而言之,对军队缺乏足够了解的文臣掌握了军事决策权,了解军队实情的三衙却只能充当"执行者",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更戍"是为了防止军队在地方坐大,定期或不定期让各支军队换防,时间一长,也就"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杯酒释兵权

如此下来,宋朝在军事方面着实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偏偏宋朝的外部环境比较恶劣,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境安民。既然"质"不行,那就拿"量"来抵消和外军之间的差距,宋朝初期就已然拥有二三十万职业士兵了。随着"质"的不断下滑,"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知道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士兵们都是需要朝廷拿出财政资源来养的。

就算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宋朝在面对军事支出不断增加时,也有些吃力。经过一番摸索,宋朝统治者将这种支出和每年赈济灾民的支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灾民招募到军队,既避免了灾民引发动乱,又保证了军队规模。殊不知这完全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据史料所载,北宋中期的时候拥有一百四五十万职业士兵,每年需要花费国库大半的收入。

文臣掌握军队的决策权

二、 宋朝会"赚钱"

1、 赚在田地上面的"钱"

宋朝虽然商业繁荣,但是国库每年的收入还是农业占大头。宋承唐制,在农业方面的主要税收政策依然是"两税制"。所谓"两税制",就是把早前的劳役、田税和户税等合并成田税一项,然后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征收。

宋朝的"两税制"着实让人诟病,把合并后的田税给收了,还得要劳役和户税。相当于宋朝百姓明明在田税中已经交了涉及劳役的免役钱,却还得无偿承担朝廷派发的劳役任务,或者再交一次免役钱也行。宋朝的国库收入虽然保证了,但是许多平民家庭因为这种税收政策而导致破产。

花团锦簇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除了"两税制"这种"骚操作"之外,宋朝在农业方面还有很多进项,比如"鼠雀耗"、"折变"和"支移"等。所谓"鼠雀耗",意思就是老百姓把税粮交给官府后,官府在保管这些税粮时可能会因为老鼠、麻雀等原因而导致粮食受到损耗,老百姓得提前把这部分的损耗也给一并交了。至于"折变",就是有些官府不直接收粮食和布匹等实物,需要老百姓将实物折成钱来交税,而且折换的权力掌握在官府手中。

官府说怎么折就怎么折,常常会把布匹折成粮食,再把粮食折成绢,绢再折成钱,一来二去,老百姓需上交的实物会远远多于他们应该承担的。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还是"支移",老百姓不仅有交税粮的义务,还得无偿帮官府将税粮运输到指定地点,如果不愿意去,就得按运输距离的远近来上交运输费。

方腊和宋江之乱

2、 赚在盐铁上面的"钱"

在税收之外,宋朝还有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那就是盐铁专卖。虽然盐铁专卖并非宋朝的创举,但是却在宋朝手上玩出了"新花样"。就拿盐来说,宋朝最初也是像前朝一般由官府来直接负责生产和销售,后来因为发生不少问题,就让民间资本也参与到盐业当中。

朝廷将盐的专卖权以"盐引"的形式出售给民间资本,其效果堪称立竿见影,从太宗到神宗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宋朝在盐业方面的收入就从一千万贯左右涨到了两千多万贯,再到徽宗时,两千多万又变成了四千多万。

古代制盐场景

众所周知,盐和米一样,都是生活必需品,虽然它们成为了商品,但是它们是没有什么价格弹性的,甭管价高,还是价低,需求量都在那里摆着。据史料所载,唐朝末年的盐业收入不足一千万贯,也就是说宋朝的四千万贯是唐朝的四倍。难不成宋朝百姓对盐的需求达到了唐朝的四倍?

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宋朝的盐价比唐朝高。当宋朝百姓面对如此之大的经济压力时,能做得实在是有限,很多百姓只能尽量少吃盐,或者不吃盐。

隐藏在富宋背后的百姓疾苦

结语

人们在看待宋朝时,往往会被《清明上河图》中的繁荣景象所影响。宋朝的经济实力虽然较强,但是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底层百姓们的付出。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宋朝虽然会"赚钱",但是更会"花钱",进而导致入不敷出,接着就不断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就像盐这种老百姓离不开的必需品,因为较高的盐价,很多百姓都只能"望盐兴叹",就连收入远超平民的苏东坡先生都有"迩来山中食无盐"的感慨,意思就是很久没吃到盐了。

参考文献:

《宋史》

《细说宋朝》

《资治通鉴》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