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要立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

2023-01-01 10:59     360kuai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代十国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军阀混战、王朝更迭、赃吏横行、民不聊生。

自安史之乱起,中原大地饱受战火荼毒,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遍地是白骨。

而这一切,终于在赵匡胤的时代宣告终结。

赵匡胤不仅统一了南方诸多腐朽政权,使得华夏大地从废墟走向兴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赋予北宋这个新兴王朝"理性"和"文明"的标签;其中最受后人推崇的,莫过于他给后世子孙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训。

祖训来源

赵匡胤的这段祖训,最详细的记录来自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避暑漫抄》。

赵匡胤:"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避暑漫抄》

据《避暑漫抄》的记载,赵匡胤将上述祖训刻在了石碑上,并立之于祖庙,每当新帝继位,继位者必须前往诵读谨记。

类似记载还出现在《宋史》中。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被俘北上,期间他授意曹勋带其信物伺机逃走,给康王赵构带话。

徽宗又谕勋:"见康王第言有清中原之策,悉举行之,毋以我为念。"又言"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宋史·曹勋传》

身陷囹圄的宋徽宗捎话给赵构说,如果有收复中原的策略就大胆实施,不要考虑他的安危;此外他还叮嘱赵构道,太祖皇帝早年曾立下誓约,告诫子孙不得杀大臣和言事官,如若违背,对国家不利。这处记载直接证明了赵匡胤祖训的真实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祖训?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几百个皇帝,从未有一个皇帝像赵匡胤这样给予后世子孙这样的告诫。作为一个战功赫赫、马上得天下的武将,他为何会给文人如此空前绝后的礼遇呢?

首先,从五代乱世走来的赵匡胤,深知武将对皇权的威胁远远大于文官。五代十国之所以有如此频繁的政权更迭,根本原因就是武将权力过大。因此他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从用人选择到制度革新,全方位抑制武将的权力,将地方节度使的财权、兵权、司法权、人事任免权全部收归中央;与此同时取消侍卫司,两府变三衙,禁军头领人数下降,权力分化。

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不可以治天下。唐末五代时期地方武将军政大权一手抓,不仅容易造成藩镇割据武人叛乱,对当地百姓的治理也是一塌糊涂、无从谈起。赵匡胤推进政治文官化进程,在平衡文武官员地位的同时,显然还有对于地方治理的实际考虑。

其次,赵匡胤本人宽宥仁慈。除了对贪官污吏不予赦免、一律严惩外,无论是战场、国事还是私下,他都以宽仁为主。

举几个例子。五代时期每逢有政权交替,篡位将领率军进城时几乎都会纵容手下将士四处劫掠,以"报答"他们的支持,士兵们抢财、抢人,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苦;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率军进入开封汴梁城时,就允许手下将士劫掠十日。而等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率军进入开封时,他下令严禁烧杀抢掠,违者一律处死;后周到北宋的整个更迭过程,除王彦超杀死后周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之外,赵匡胤竟然未杀一人。

当他踏入后周的宫殿,看到周世宗柴荣的幼子时,面对赵普等人斩草除根的建议,赵匡胤于心不忍,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交给了大将潘美抚养,后来这个孩子还在北宋入朝为官。

开启统一战争的进程后,当曹彬奉命征南唐时,赵匡胤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破坏南唐当地的繁荣,而事实证明曹彬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

对待潜在政敌和敌国百姓尚且如此,对待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的文官,立下这样的誓言也就不奇怪了。

他的子孙听从训诫了吗?

听从了。

北宋历代皇帝在任期间,柴氏子孙始终得到优待。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更是被严格执行了。

有一次宋神宗因为西北打了败仗而发怒,想要诛杀一个漕运官,结果遭到了宰相蔡確和门下侍郎章惇的联合反对,君臣三人间的对话堪称经典。

蔡確:"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宋神宗:"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

章惇:"如此,即不若杀之,士可杀不可辱。"

宋神宗:"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章惇:"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

--侯延庆《退斋笔录》

宋神宗想杀一个小小的漕运官,宰相蔡確以祖宗以来从未杀过士人为由予以反驳,宋神宗更是抱怨道,他虽为皇帝,却连一件痛快事都做不了,只能选择罢手。可见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之高。

《清平乐剧照》

宋哲宗时期,名臣吕大防当着皇帝的面赞扬北宋律法之宽仁。

吕大防:"前代多深用于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斥,此宽仁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吕大防不乏骄傲地说道,大宋王朝是历代以来用法最为宽仁的,臣子犯了错误,顶多罢官加训斥,而不会像此前的朝代那样动辄杀戮或者充军。

宋哲宗时代已经到了北宋的晚期,可见终北宋一代,赵匡胤的祖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结语

一个王朝的暴戾与否、宽仁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国之君的个人素质,依赖于开国之君的所作所为。赵匡胤仁爱治国,他开创的三百年宋室也顺其自然地继承了建隆之治时期的文明和理性。

王立群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讲到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毫不掩饰地夸赞道:"历史选择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为宋代政治走向文明和理性铺平了道路。"可见他对赵匡胤的肯定。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截图

而历史爱好者们同样非常熟悉的易中天老师,在评价宋朝时用了这样几句话:

"···则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之宽松,就简直叹为观止。这时,即便统治是专制主义的,那也是开明专制。"--《易中天中华史》

对两位老师给予赵匡胤和宋朝的评价,大家怎么看呢?

(注:图片源于网络)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