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北宋初立,尚未完成统一,再加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幼,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的惨剧再度上演,故而立下了"金匮之盟"。关于这纸盟约,《宋史·杜太后传》和《宋史·魏王廷美传》均有记载。
虽然一直以来始终存在对于"金匮之盟"的质疑,且始终没有发现"金匮之盟"原文,但自古以来关于"金匮之盟"的存在争议其实并不大,现今的学术界也普遍倾向于盟约的存在。唯一的争议在于,到底是三传还是二传,即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赵光美,最后由赵光美传给赵德昭,还是赵匡胤传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赵德昭。
赵光义符合"亲王+京尹"的储君标配
此外,关于赵光义的顺利继位,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有力证据,那便是他的地位。自五代十国以来,"亲王+京尹"便是皇储的标配。而赵光义自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征讨李重进之后,便被封为了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此后便长期担任着开封府尹(京尹)的职位。
到了开宝六年(973年)8月,一直主张父死子继,反对赵光义被立为储君的宰相赵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而仅仅一个月后,即同年9月,赵光义便被封为了晋王,从而正式拥有了"亲王+京尹"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