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征地补偿的宋朝百姓很纠结:我是排队等着做官还是去当和尚?(3)

2025-01-20 08:42  360kuai

宋理宗时期,宋朝已经快完蛋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基本都丢光了,但是"联蒙灭金"需要钱,"功臣勋贵"要赏赐,打仗可以加税,这个好办。赏赐功臣新贵要赐予土地就难办了--北方大量人口带着祖产涌入买房子置地,也催生了江南房地产泡沫,寸土寸金的时代,可以由官府只配的土地越来越少,于是官府想起了一个旧名词:"逾限田"。所谓逾限田,就是官府规定你可以由一百亩(这是个用来举例的数字,不一定是一百亩)土地,但是你实际拥有一百五十亩,那么对不起,你这多出来的五十亩就属于逾限田,是要由官府征收之后重新分配的。

按照当时殿中侍御史陈尧道、右正言曹孝庆、监察御史虞虑张晞颜等人根据土地普查结果算了一笔账:"把两浙、江东的逾限田的三分之一征收归国有,至少能得到一千万亩,租给农民去种,每年能得到六七百万斛地租,这些粮食卖了咱们日子就好过了。"这里面达官贵人是打好小算盘了:逾限田三千万亩是一定要全部征收的,但是只交给朝廷一千万亩,剩下的两千万亩是可以由大家分肥花差花差的。

于是经过"认真论证",朝廷大佬出方案,贾似道首肯并上报宋理宗核准,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如下:按土地肥沃贫瘠程度区别对待,能收一石地租的每亩补偿二百贯,能收六斗以下的按最低标准补偿一百二十贯,但是这补偿不全都给钱,五千亩以上的大户,给百分之五的现金(银半分)、百分之五十的委任状(官告五分,等于你向朝廷买官了)、百分之二十的度牒(度牒二分,看来出家执照也很值钱的)、百分之二十五的纸币(会子二分半,当时金融体系已经崩溃,会子早就成了金圆券)。至于一千亩以下的,一分银子都不给,,给一半纸币一半度牒,五百亩以下的小家小户,连度牒都不给,全都是纸币。

在这样的制度下,地主和自耕农要是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征收那才叫见了鬼了呢:委任状和度牒或许还能卖出点钱,那纸币用来上厕所都嫌硬。但是地主和农民且慢抹眼泪,因为嚎啕大哭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征收土地在历朝历代都是官员们的生财之道,层层揩油之下,巡抚道台(这就是个比方,宋朝没有巡抚道台,后来有)知县保正喜笑颜开,被征地的连一分银子和一张纸币都没得到(告、牒各半),知县和保正发放给被征地方最高的补偿是每亩四十贯(只有朝廷标准的五分之一,而且是价值四十贯的度牒和委任状),只有最低标准的三分之一。更奇葩的是给你的度牒和委任状还不允许买卖,于是被征地的地主和农民都很纠结:这些委任状和度牒是真是假?我是拿着委任状排队等着当官还是出家当和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