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很不高兴,没有吃饭,就带上武则天离开了。
随后几天,武则天母亲杨氏几乎每天都到长孙无忌家中,央求长孙无忌支持册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闭口不谈皇后的废与立。
唐高宗又派礼部尚书许敬宗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竟然很严肃地拒绝了。
长孙无忌的态度没能改变唐高宗的决定。
655年,唐高宗将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四位大臣召入内殿,直接征询他们的意见。
李绩假称有病,没有进入宫殿。
于志宁一句话不敢说。
褚遂良公开表明态度,激烈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支持褚遂良。
唐高宗不顾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的反对,执意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接受了赏赐,却反对武则天,让武则天怀恨在心。
许敬宗派人诬陷,长孙无忌自尽
659年,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指使手下人向唐高宗呈奏密章,声称长孙无忌勾结监察御史李巢,两人图谋造反。
唐高宗下旨,委派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共同审查长孙无忌。
审理完毕,许敬宗上奏皇帝:长孙无忌已经显露了造反的苗头,如果不果断将其控制,不久就成大患。
唐高宗十分为难,实在不忍心关押舅舅。
许敬宗列举汉文帝杀死舅舅薄昭的例子,说明天下明君都是果断行事的。
许敬宗催促唐高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经不住许敬宗和武则天的多次劝说,唐高宗终于对长孙无忌痛下狠手,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并将其流放到黔州。
同年7月,唐高宗觉得舅舅长孙无忌不会造反,就下诏让许敬宗复审。
许敬宗委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
袁公瑜对许敬宗的心思,心领神会。刚到黔州,袁公瑜立即命令长孙无忌上吊自杀。
一代功勋长孙无忌悲惨地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功臣,在政变之后,都得到李世民的关照与重用;
其中九位一直受到李世民的重用,不断晋爵升官;
只有侯君集确实违背初心,与不成器的太子勾结,图谋造反,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从对待自己的功臣来看,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其英明决策与宽厚仁慈,理应千古流传。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