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中,究竟有多少颗将星被埋没,有多少位功臣被污名化

2022-10-02 15:19     360kuai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先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名将身败名裂,后又有郭子仪、张巡等人横空出世。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安史之乱的历史,就是一部群星闪耀的历史。 只不过由于这些群星的下场不同,所以他们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也不同,以至于我们现在只能记住郭子仪、张巡等寥寥数人而已。

张巡的事迹我曾专门写文章分析过,由于这段历史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安史叛军之所以无法南下,完全是张巡只手托天撑住大唐江山的结果。 可是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有硬伤的。 如果仅靠一座孤城就能把安史叛军阻止得无法南下,那未免也太神奇了。比如说,如果安史叛军在兵力上真的拥有绝对优势,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分兵呢? 事实上,史书在基本史实的记录上很少出错,但却隐藏了太多细节。 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仔细观看安史之乱期间的大唐版图,会发现有很多势力都站在了大唐政府一边,安史叛军始终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安史叛军其实很难有太大作为,只不过以张巡为首的少数人,把大多数势力的光芒给遮掩住了。

当时的中原战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部以南阳、襄阳为中心;中部以睢阳为中心;东部以彭城为中心。 在西部地区,安史叛军突破南阳,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屯兵于襄阳城下,再也无法向南前进一步。 在中部地区,安史叛军始终无法真正越过河南一线,因为他们受阻于张巡所防守的睢阳。 在东部地区,安史叛军也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不敢再继续向前了,因为大唐政府军的主力已经云集于彭城一线,安史叛军甚至不敢靠近。 正如我上周写安禄山夺取长安时所说:此时的安禄山看上去风光无限,可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继续扩大战果的空间。 安史叛军陷入这样被动的局面,肯定不可能是张巡一人之功。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还有许叔冀、贺兰进明类似的"火线将领",他们与张巡所面临的情况并无太大区别,可他们在史书上的评价却比张巡差得多。 按照史书的说法,他们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拒绝救援大唐的孤胆英雄张巡。 可事实上,他们的评价之所以会低,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后来混得越来越差,以至于没人愿意替他们说话而已。 在西汉景帝朝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平乱。梁王刘武困守孤城,最后差点把宫女都派上城墙了,可见情势有多危急,但周亚夫却一再拒绝救援刘武,专心实施自己的战略意图。 后来,大家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没有人说周亚夫如何错误,因为牺牲一座城池,换取天下太平,这是件非常划算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很难说许叔冀、贺兰进明拒绝救援张巡就一定是错误的。如果这二人会像周亚夫那样成为功臣,他们自然有无数种说辞为自己开脱,而我们也很难说他们是在强词夺理。 事实上,哪怕以后世眼光来看,用睢阳这个坑把安史叛军吸引过去,唐军在外围玩包夹战术绝对是可行的。哪怕睢阳因此城破人亡,可围城的安史叛军也被唐军包了饺子,这怎么不对呢? 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可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周亚夫尚且敢把他当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许叔冀、贺兰进明为什么就不能故技重施,把张巡和睢阳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呢? 只要大家能认同我这个观点,自然就该明白一个道理: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些时间里,并不是某一位或某几位英雄孤身营救大唐,而是很多本该同样拥有英雄之名的人最终下场惨淡,被史书开除出了英雄的行列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许叔冀也就算了,像贺兰进明这样的人,在当时就从未立过什么功勋,哪配被称为巨星呢?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他就已经靠边站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贺兰进明从来都没有靠边站过,他只是受到一个临时空降至中原战场的高级文官节制,但这并不代表大唐中央政府认为他无能。 唐肃宗在位时,大太监鱼朝恩可以在河北战场节制郭子仪和李光弼,却从未有人说"大唐中央政府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无能",怎么这种逻辑具体到贺兰进明身上时,就变了一副腔调呢? 大唐中央政府之所以会派出文官节制武将,不过是担心他们失控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贺兰进明等人后来的失势只是大唐中央政府削藩的结果。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