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会为父报仇,为何要灭关羽满门,却不掘墓鞭尸?

2024-03-26 17:22     360kuai

三国有一大案:庞德之子庞会,灭关羽满门。

关羽水淹七军擒杀庞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骇人听闻的是后续。《蜀书》记载:"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这则史料,史家存争议,本篇且不去讨论如今的关羽后裔哪里来的,说说灭门这件事。

一、

当时,蜀国皇帝刘禅已经投降,庞会的行为相当于杀降。更关键的是,当时的魏国有法令:严禁复私仇。

曹操曾经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曹丕当了皇帝后,更是在黄初四年(223年)下诏:"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

族之,就是灭全族。这是很严厉的法令,那为何庞会还敢于顶风作案杀关羽全家?而且事后啥事没有?

第一,庞会杀关羽全家,不仅是家仇,还沾了"国恨"的光。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一度逼得曹操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对于魏国,这是莫大的军事耻辱,关羽则是最大的国之仇人。曹操和曹丕的法令,禁止的是民间私相寻仇,庞会杀光关羽全家,虽然有公报私仇之嫌,但名义上还是沾了"复国恨"的光。

庞德之死,当时是作为大忠臣表彰的。曹操"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而曹丕即位后,思念庞德的忠烈,赐庞会兄弟四人爵关内侯,邑百户。

亡国之君尚不如狗,一个大忠臣之子,趁乱杀了敌将一家,于当时的魏国基本不算是事。

二、

第二,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对复仇很宽容,礼和情大于法。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见现象,而儒家对于复仇这种"义举"是首肯甚至鼓励的。《公羊传》里说:"子不复仇,非子也……九世犹可复仇乎?虽百世可也。"《礼记》里,孔子说:"父母之仇,弗与共天下。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圣人的意思是,路上遇到杀父仇人,等不及回家拿菜刀,直接上去掐死。

所以,我们看到,庞德被杀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国灭国是263年,时隔40多年,庞会仍然对杀父仇人关羽不放过。

从秦汉到三国魏晋,复仇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仅仅汉代有史记载的复仇事件就有59例,还有更多的没有记录。特别是为血亲复仇,不但当时基本被宽赦,反而会得到时人的赞许,"时人壮之"这种词汇,经常见诸史籍。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东吴的甘宁和凌统。《吴书》记载:"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雠之。"和关羽一样,甘宁同样是在战场上杀了凌操,但凌操儿子不依不饶,强悍如甘宁,都只得回避。

到了魏明帝曹睿执政时,又对不准复私仇的法令加了一条补充:"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这意思就是,格斗杀人,法律允许其后人"依古义"追杀。

所以,庞会敢于大胆杀光关羽全家,而且,可以想见,他获得的不但不是处罚,而是时人的"壮之"。

三、

今人看来,庞会就算为父报仇,但祸不及家人后代,为何对放弃抵抗的亲属妇孺动手?有人说:"哪怕庞会掘关羽尸体来鞭尸,也比杀光关羽一家更没毛病!"

说话人有所不知,《三国志》记载,关羽当年被孙权杀掉后,将首级献给曹操,曹操"以王侯之礼"将首级厚葬在洛阳,躯体则被孙权"以诸侯礼"葬在当阳(东吴国境)。成都的关羽墓只是衣冠冢,要不然掘墓鞭尸庞会干不出来?

史载,这个庞会为人"勇烈,有先父之风",《三国演义》里也埋下一条伏笔:庞德抬榇决死,临走前对其妻子说:"我若死,汝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必当与吾报仇也。"

有其父必有其子,抬棺材出战的庞德果然有个更狠的儿子,斩草除根灭你满门,让你后代无法再复仇,留下了一个恐怕是史上最不得人心的为父复仇例子。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