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又一轮涨价,你还跟吗?(6)

2022-02-17 09:49     新京报

价格不断上涨,消费者直呼“追不上”

面对原材料及成本的上涨和汇率的波动,“转嫁成本”成为奢侈品品牌的自然之选。但面对价格日益提高,不及时买就“晚了”的销售模式,消费者真的愿意买账吗?面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提出的疑问,有部分消费者认为,当前奢侈品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实际意义了。

刘雯雯是一名“海归”,目前已在北京工作三年了。2014年,刚到伦敦留学的刘雯雯,在金融城CBD周围看到许多穿着得体、背着大牌手袋的金发白领,当时的所见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那时的奢侈品给我一种‘够不到’的感觉,不仅仅需要具备金钱能力,个人气质也很重要,更可以彰显一个人的阅历,令我心生向往。”

如今,刘雯雯也已成为一名手拎大牌包包的白领,而过去她对奢侈品的“滤镜”也被逐渐打破。“其实奢侈品只要资金充足就能任意购买。但眼看着价格越涨越高,我觉得自己有点‘追不上’了。”

面对频繁涨价,投资研究机构Bernstein的咨询分析师指出,如果奢侈品品牌继续以这样的速度抬价,未来可能会面临非常困难的价格整顿。同时,涨价还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会侵蚀品牌价值。Chanel首席财务官Philippe Blondiaux则在此前公开表示:“奢侈品的象征价值高于使用价值,这为其赋予了具有想象力的溢价空间。换言之,奢侈品的高溢价是建立在稀缺性上的。”

然而,在消费者眼中,奢侈品真如Philippe Blondiaux所说的那么有价值吗?

毕业后,消费者车洁进入了外企工作。进入公司后车洁惊讶地发现,身边同事几乎人手一只名牌包,于是自己也“跟风”购买了一款Gucci手袋。两年后,她从该公司辞职,开始创业。“那时候我才发现,那只花了我两个月工资的名牌包,在我脱离当时的社交圈后,基本上‘毫无用处’。”车洁表示,“我认为很多时候奢侈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它的稀缺性,而是它的社交性。”

奢侈品的社交属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大有体现。对于伴着互联网成长的当代年轻人而言,频繁出现的奢侈品帖子早已是“见怪不怪”。有00后消费者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她只记得哪个博主、名人背了什么包,却并不好奇奢侈品自身的品牌故事和价值。一位曾在某奢侈品集团工作过的业内人士认为,通过社交媒体的频繁曝光,奢侈品也早就减弱了本身的“稀缺性”,对于那些因为想“社交”而购买奢侈品的年轻人来说,离开以往的社交场合,该奢侈品的意义也就不再存在。

目前,很多消费者已经选择“佛系”的态度来面对奢侈品涨价。中银研究在去年发布的《宏观报告》中指出,年轻人的消费支出仍在增长,只是消费内容从原来外在的、社会认可型的物质消费(例如购买奢侈品等),逐渐转为内在满足式、兴趣式、体验式消费等。

有分析指出,如今涨价已经成为大多数奢侈品品牌用来应对原材料及生产成本上涨、国际物流成本增加和通货膨胀等全球商业环境变化的“杀手锏”,尽管这一方式能给品牌带来一时的利润,但持续、频繁的调价,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不良的消费体验。即使短期内可能会促使部分消费者赶在涨价之前排长队购买,但从长期看,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