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赵括所为,到底是“神将”还是“废物”!(3)

2024-10-22 14:22  360kuai

而在这个时机上,赵括又被秦军的佯败所引诱,让赵军被秦军一分为二,更糟的是身为指挥官的他居然陷在秦军的包围里。且由秦军用二万五千奇兵与五千骑兵就把赵军一分为二,且用轻兵就让被围赵军筑壁坚守可以看出,被围赵军数量恐怕相对于全军数量不多。而赵括本身就在赵军追击部队的先锋里,无法判断敌军为佯退,又让指挥官陷入与大部队的指挥联系被切断的状况。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赵括接掌部队指挥的第一步,显然会造成部队的混乱而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变化,而在这种状况下,他又冲在最前面而陷入敌军包围,以至于失去对大部队的指挥掌握。最后让指挥官的战死导致剩下的部队无法遂行适当作战以致投降。

如果今天没有这样大规模更动军规和调动人事,或者用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军规及人事更动,那么失去主帅的大部队也许还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战力,即便主帅被围或战死也不见得陷入全面投降的状况。又或者他在进行这样大规模"改革"后,采用谨慎的战术直到部队适应变化以恢复原有战力后(甚至于他的"改革"导致部队战力提升),才身先士卒进行大胆作战,也有可能不会造成这样的惨况。赵括犯的两个错误,分别发生的话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但不幸的是赵括因为缺乏洞察力或应变能力而使得两者同时发生,进而铸成难以挽回的惨祸。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例子看出能洞察这个时机,引诱赵括进入包围网的白起之所以为名将的一鳞半甲。

这点其实又回头呼应了蔺相如的评价"不知合变",赵奢的评价"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也就是赵括对于理论上应该怎么做与实际上这样做时会产生的落差缺乏认知或应变能力,而这对于指挥官来说是致命的缺陷。用一个现代人比较容易的比喻来说,就是如果我们把某个即时战略游戏高手玩家送上实际战场指挥,他却无法察觉他所获得的情报与所下达命令会和实际状况有时差,甚至于情报可能会有错误、过分不合理或严酷的命令属下可能无法或不会执行(也就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迷雾"与"摩擦"),却仍用他玩即时战略的那套方法下指令,那么结果显然会惨不忍睹。而我们也会倾向评论这样的指挥者缺乏指挥的才能或素质,就像许多人对赵括的评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