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末年,南方征战主要是吴国和楚国的两方对峙,在此之前,吴灭了越。后来越王崛起,楚越结盟,一起灭了吴国。那时候因为楚越在同一战线,楚国大夫文仲便到了越出谋划策。可是国家间的联盟永远是关乎利益而不是情意,误被灭之后,楚越也反目成仇。文仲作为这二者中的纠葛性人物,最后选择留在越国,又因为统治者的不信任,被找了个理由杀死。作为文人,他缺乏政治家的头脑,毕竟兔死狗烹的结局他早该想到,如果吴越结束后他就像范蠡一样遁走江湖,那便免去了一场血灾。当然,相信范的远走也是被逼无奈,毕竟可以共患难的君主太多,但是能够同富贵的人却少之又少。而这两的人才的失去,也直接反映了当时越国的状态,对人才的不信任,也是其走向灭亡的最直接原因。
伍子胥被杀,吴起被驱逐
这两个人其实并不属于同一时代,两个人中间间隔了一百多年,但是却拥有相同的命运:因为说实话而被杀死。前者作为春秋时期吴国的两朝重臣,年轻时曾是楚国人,但是遭到楚王灭门后逃往吴国为其效力。期间立下无数功劳,也深得吴王信赖。但是老吴王死后,这个顽固的老头却因为不断说让统治者心堵的老实话,被夫差斩杀了。一百多年后,又一个拥有大才干的吴起先后替鲁国、魏国、楚国打过战,从来都没有打过败仗。但是因为统治者的猜忌和不喜,他逃亡了两次,第三次扎根后大兴改革,最终因触犯贵族权力而被乱箭射死。其实他在魏国的时候,一直都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只是这个君主有点短命,他死后儿子上位,因为听不惯吴起的老实话才对他起了杀心,后者不得已才再次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