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中央电视台失败,赵本山有点上火,躲在宾馆里,他每天喝一瓶茅台,当把最后一瓶带来的酒喝完,他背起行囊头也没回地上了火车,决绝的背影仿佛在说:
“走了,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
赵本山旧照
那一年,草根民间文化与大众舞台之间的矛盾,在赵本山的身上展露无疑。
在当时来看,这个难题似乎是无解的。赵本山自认“摘掉农民帽子就没有力量”,因此他的作品也必将是“砸进泥土的艺术”。
他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他的作品也注定离不开乡村。
“我就是一个俗人,我生命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自然。”
这样的质朴与执着数次让他碰壁,所幸,风水轮流转。
1990年,崭新的年代。
新科技、新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央视春晚舞台逐步走向多元化,从此迎来了诸多新面孔。
赵本山,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33岁的他首次以“徐老蔫”的身份亮相,表演的则是此前被电视台“毙”掉三次的小品《相亲》。
那天之后,春晚小品舞台迎来了“赵本山时代”,与此同时开始的,还有日后长达几十年的“雅俗之争”。
赵本山《相亲》
实际上,类似的矛盾在其演出成名作《摔三弦》时就曾展现。 因为“俗”,他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赵本山第一次扮演《摔三弦》里的盲人张志,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扮相和行为举止极像真盲人,太贴近生活,他从此得了“东北第一瞎”的称号。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当地残疾人协会,赵本山模仿盲人出神入化的新闻,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借盲人取乐”,瞬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几天后,超过70位盲人到艺术团集体抗议,他们将赵本山逼到墙角,“说啥都要剜我眼睛”,场面混乱到一度失控。
为了化解误会,赵本山在事后举办了几场慈善演出,并亲自邀请残疾人协会成员到场观看,风波才算平息。
赵本山早期出演《摔三弦》
做民间艺人时,70人的误解容易化解;待登上春晚舞台,这些便成了几亿人的矛盾。
赵本山一度是“俗”的代表,在春晚还被片面地定义为高档艺术聚集地的年代,他的小品一度被评为“不合时宜,难登大雅之堂”。
初露锋芒时,由于作品东北风格太过鲜明,不少专家评判他的辉煌只能是昙花一现,注定只能打动一小撮人,可现实果真如此吗?
时代在进步,思想在开放,站在今天看昨天,人们不难发现,赵本山格外擅长借小人物之口,曲折地表达着某种哲理。
他表演的是东北人,也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