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一职始设于秦朝,主要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沿置。到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相权,用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逐渐使其成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主要机构。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更重,朝廷政事一以委之,而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虽然地位尊崇,但已沦落为"坐而论道"的角色,不再承担具体实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官不常置,而尚书令遂与中书监(令)、侍中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职务,其部门职权与属员设置也更加明确化、规范化。隋朝建立后,正式建立三省六部制的体系架构,并明确规定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而先前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完全变成荣誉虚衔。
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不过三省长官虽然同为宰相,但品级和权力却并不相同,其中尚书令为正二品,侍中与中书令则为正三品。而且尚书令统领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权力较之侍中、中书令是相当的大。唐高祖在位期间,秦王李世民一直担任天策上将、尚书令职务,成为文武百官之首,并由此走上政变夺权之路。李世民称帝后,意在集中皇权、限制相权,便将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闲置不设,而以其属官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长官。
唐太宗对尚书令一职的处置,被后世帝王沿袭为惯例,等到了唐玄宗时期,甚至将左、右仆射的职权也架空起来。不过对唐朝闲置尚书令一事,传统的说法认为由于太宗昔日做过此官,所以后世人臣便不敢再出任此官,绝大多数人,即使功劳再高、能力再大,对于这个职务也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比如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奇功的郭子仪,便以太宗曾任此官为由,坚决推辞尚书令一职,以至于代宗皇帝感慨之余,还将此事载入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