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尽量规避这些情况的发生,军屯制就这样诞生了,战时作战,一旦战局缓和的时候,就地种粮,缓解一下压力。除此之外在和平年间,政府还会多屯粮,为的就是能让战争中不出现粮食吃紧的情况,并且在大旱年间还能救济一下百姓。
运输成本太大
但是就算是粮食储备得再多,也得送到战士的手上才能有用。在古代没有现代的科技,送粮食全靠人力一点一点送过去,并且你出行的时候,也不能带太多的粮食,一方面考虑到安全,另一方面就要考虑消耗的问题。
你送越多的粮食,消耗的粮食就越多。每次打仗规模都不小,消耗的粮食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保证粮草的安全,运送的队伍也很庞大。而且大部分的粮食都不是进到战士的肚子中,超过一半甚至将近三分之二的粮食都是在运送中吃掉的的。
说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在明朝后期1619年征讨辽东,朝廷需要给18万的军队,每年324万两白银,粮食108万石,战马9万,饲料97万石,草料2.16亿捆,这都是最低要求。这些粮食运输起来非常困难,导致明朝和大清(后金)打仗的时候,粮食没有及时送到,将士已经饿了两天了。
然后给打算一笔账,就知道为何所需的粮食这么多,明朝时期一石大概相当于94.4公斤左右,也就是188.8斤,108万石大约就是2.03亿斤,在交通极其不发达的古代,这得多劳民伤财啊!这还光是粮食,其他的东西,想想就有点可怕。
果然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这句话,说的是一点错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