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该地的防疫政策已经被纠正,但是也反映出当下不少地方的防疫思维。这几年,临到春节,一些地方的防疫政策往往存在 “层层加码”、过度防疫的缺点,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这种不顾实际的劝返行为,极尽所能传达“家乡不欢迎你”的信号,是对精准防疫政策的侵蚀,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效果。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和家人团聚,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春节最大的文化意义。这已经是疫情以来的第三个春节,一批两三年没有回乡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指望今年能回家,完全是人之常情。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进了腊月,他们可能就已经对远方的父母翘首期盼。可以想象,无论是接到劝返电话,还是要面对其他的回乡障碍,层层加码的政策都会让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陷入两难。
经过这两年的防疫,大家的防疫意识和防疫态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实践来看,对于低风险地区的人员流动,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查验健康码、行程卡的措施,完全能符合基层疫情防控的需要,类似劝返等这类完全切断人员流动的政策并无必要。
这一点也能从国家顶层政策和专家意见得到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力做好2022年春运工作的意见》要求“科学精准做好分区分类出行管理,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坚决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前几天,钟南山院士也明确表示“没有封控的地区,即低风险地区,市民可以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回家过年,不需要完全停摆。”类似堰口镇这种不顾地区风险等级,将倡议弄成软强制,将尽量减少出行搞成劝返的政策,恰恰是需要反对的。
说到底,各地要做好春节疫情防控工作要尽量“做加法”,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地区分类采取相应措施,为外地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取得疫情防控和社会效果的双赢,而非一刀切、简单粗暴“做减法”。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措施。比如很多企业发留岗红包、交通补贴,鼓励就地过年错峰返乡,跨省“点对点”接员工节后返岗。同样是减少人员流动的政策,相比劝返,劝人留下的政策更显柔性,更尊重民众意愿,既不耽误防疫,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