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2024-03-02 12:22     360kuai

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如果在战争之前,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一两个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老百姓会像看大熊猫一样地看他们。如今,大批的外国人却端着枪,开着炮进了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他们。

一开始,曾国藩也同其他清朝官员的观念一样,认为中国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之外的人都是蛮夷之人,都应向大清朝俯首称臣。可是,在这些蛮夷的枪炮下,泱泱大国的皇帝弃都逃跑,圆明园被焚烧,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曾国藩突然认识到,这次来的侵略者不同于太平天国,也不同于历史上的匈奴和蒙古。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敌人。

曾国藩感到十分焦虑,对付洋人,老祖宗没有留下现成的办法,他只能独自摸索。

洋人想要的是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大败。在曾国藩看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清军武器不行,如果改进了武器装备,再有好的将领,清军完全有可能取胜。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思想改变了。他知道,光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秀的将领,清军是不可能取胜的。他认为中西方武力差距太过悬殊。洋人用的是枪和炮,人家站在原地,就能杀掉已经跑出很远的清兵,哪怕是你骑着快马,照打不误。而清军依靠的还是游牧骑射那一套。两军对垒,清军就像以卵击石,根本近不了洋人的身,也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在战争中,清军死伤无数,洋人死伤却以个位数计。

曾国藩看到,洋人不像蒙古人那样粗野。他们穿衣服打领带,他们的行为方式更加文明。洋人攻占了中国城市后,不像太平天国似的建立新的王朝,而是搞通商。他们不要政权,他们更想要的是经济利益。

第二次鸦片结束后,外国人还主动帮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各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洋人还希望通过战争压制清朝政府高高在上的高傲气势,要让清政府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与他们交往。

咸丰三年,上海爆发小刀会。上海海关的官员怕死都躲到租界里,这下,上海海关没人了,外国进口货物没有人收税,这可是乱套了。英、法、美三国的领事一商量,由三国各抽派一人临时成立了税务司行使上海海关的职责。等两年后,上海被收复。外国人竟然把这两年收的税款全部还给清政府。因为外国人管理严格,贪污腐败现象减少,税款额比之前大幅增加。

种种迹象让曾国藩认识到,洋人并不是蛮夷,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文化和做事原则。

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看到了洋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不意味着他接受了洋人。毕竟他们是侵略者,是在践踏中国的主权。曾国藩决定研究洋人,研究洋人的地理、军事,"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曾国藩想到的对付洋人的办法。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曾国藩对洋人各个方面都感兴趣,所以他要研究洋人。首先他研究外国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写了一本《瀛寰志略》。此书按照地理脉络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各种文明。曾国藩看了好几遍。

除了外国地理,曾国藩更关心外国的军事。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建的战船,当时他觉得已经很好了,上面安装有各种西洋武器。可是与洋人的战船相比,实在是拿不出手。同治元年,曾国藩花五万五千两白银买了一艘"洋船"。"洋船"是由蒸气机为动力的,虽然他当时不明白什么道理,但是他认识到洋人战船的精工之妙。

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曾国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断升级。他想明白一件事,不能停留在购买西洋武器的层面上,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是最重要。那个时候,曾国藩就明白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认为只有学会了制造先进武器的方法,才有可能与洋人抗衡。于是曾国藩鼓励兴办近代工业。

当年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就在安庆建立了"安庆军械所",这也是洋务运动的起点。安庆军械所的主要任务是仿制西方的枪炮弹药和试制轮船。第二年,安庆军械所造出一台轮船用蒸汽机。曾国藩特别高兴,还亲自前去观摩。同治二年,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火轮船下水了,曾国藩还坐上火轮船体验了一番。

后来,曾国藩和李鸿章又建起了江南制造局,这是一座兵工厂。同治七年,江南制造局建成第一艘轮船。曾国藩试乘后表示,在性能方面,这艘轮船比安庆军械所造的小轮船好得多。

在曾国藩心目中,军事工业才是中国自强的根本。

曾国藩的外交观

一直以来,无论是清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不把洋人当人。从对外国人称呼上就可见一斑。中国人称洋人为"蛮夷"。蛮,野蛮的意思;夷,外族的意思。这称呼里透露出不屑和蔑视。在中国人狭隘的观念里,只有中国人才是人。

乾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访问中国。使团被要求向清朝皇帝下跪,对方不同意。从而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

清朝还有个特殊规定,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城市里定居。认为外国人不配与中国人住一起。这里充满了对外国人的鄙视。曾国藩认为,洋人也是人,应给予外国人以平等的对待。如果不平等对待外国人,就会引发外国人的不满,就等于给了人家发动战争的口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例子,英国人以广州百姓不让英国人进广州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除了要把洋人当人外,外交要注重诚信。在诚信外交这一点上,清朝政策和官员都做得很差。在他们眼里,一纸协定只是一张废纸。它只是清政府用来解除危机所采用的缓兵之计。他们想用对待中国老百姓的那一套去糊弄外国人,但是外国人可不是中国百姓,人家火了,就用战争来解决,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打得你满地找牙,磕头求饶。如此一来,倒霉的是谁?还不是自己。最后的结果是,本来不想接受割地赔款的条件,反而被割走更多的土地,赔偿更多的白银,甚至丧权辱国。因此,曾国藩特别强调要诚信外交。而且,条约签订后,不仅约束着中国,同时还约束着外国。外国也不能肆意妄为。诚信外交对于曾国藩的大谋略--师夷长技以制夷--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只有与外国关系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国的科技和技术。

中国人好面子,所以清朝政府在与洋人的对决中,总是把面子放在第一位。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其中有一条是外国派公使进驻北京。咸丰一看就火了,把条约一把撕了。但是他又不想开战,于是脑洞大开,要用钱来摆平此事。他说,大清朝的所有关税都不要了,统统给外国人好了。如果这样做,中国就成为第一个不设关税的国家。幸好朝中大臣们还不算糊涂,好说歹说,才把咸丰劝住。

咸丰的这个举动实在让人胆战心惊。我们都不敢想象,如果咸丰真这么干了,中国将成为什么样子。这种争面子的事是曾国藩坚决反对的,他说,要争就要争里子,而不是争面子。曾国藩的另一个外交名言是"大事苦急,小事放松"。曾国藩口中的大事,是事关国家主权的事。他认为,与洋人交际,在小事上可以放松,但大事上,一定不能放松。如果在小事上争来争去,往往在大事上就容易放松。

1861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了一支现代化舰队。买之前,清政府就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第一,舰队统帅必须是中国人,外国人可以做副手;第二,每艘船只用三四名外国人,其余都用中国人。按曾国藩的想法。中国人在舰上学习后,可以中国人教中国人,这样的话,中国人就掌握了洋人的军事技术。可是当舰运抵中国时却发现,从舰长到船员,都是外国人,而且舰上不用一个中国人。经办人是个英国人,他威胁清朝政府,如果不同意他们的条件,舰船就得退回去,中国还得支付一笔损失。当朝廷征求曾国藩的意见时,曾国藩明确表示,退舰。不就是赔钱吗,中国这么个泱泱大国,还怕损失那么点钱。其实赔付的不是一点钱,而是七十万两。曾国藩说,宁可赔钱,也不能赔了尊严,赔了主权。

这就是曾国藩与众不同的三个外交理念。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