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帝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陵寝建筑及历史遗存物,较之其前历代帝陵都保存得更多更好。宋代及其以前各代的帝陵,初建之时规模亦十分宏大,但时至今日,除陵台及部分石刻尚存外,其他建筑基本荡然无存,甚至有的墓室都已被盗发破坏。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每遇王朝兴替,新王朝或新厥起的政治集团为表示对旧王朝的敌视,以及与旧王朝势不两立和彻底决裂的决心,往往对旧王朝的宫室、陵墓建筑进行破坏。如项羽火烧阿房宫,对秦始皇陵进行破坏即是典型一例。帝陵随葬物多为珍宝,社会动乱时期,人们出于盗宝的目的,也往往对帝陵造成破坏。
此外,我国古建筑,包括帝王陵寝在内,多系木构建筑,年久失修,及雷电火灾,也必然会造成建筑物的毁坏。明朝的帝陵之所以比宋朝及其以前各代帝陵都保存得好,遗存物也较多,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方仅火烧了皇、显二陵,在北京十三陵也仅烧了定陵殿庑及康、昭二陵明楼。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虽一度占据北京,但却未对明陵进行全面破坏。二是清朝统治者是在击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后才入主中原的。虽然他们与明朝之间屡有战事,但为加强和巩固统治,需要汉族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所以,清朝定鼎北京后,为怀柔汉满两族关系,就打起了为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的旗帜,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实施对明陵保护的政策。所以,终清之世明陵并未遭遇大的破坏。其三是民国政府对明陵也是采取保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