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9患者付高价器材费却未被使用,医生:术中不适用裁除

2021-12-31 10:41     新京报

3年前,63岁的王海森,不慎被电锯割伤左手拇指,送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治疗,住院及手术费共计6.2万元,其中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医疗器械)的费用,占总医疗费的一半以上。

2021年12月9日,王海森到医院拍摄X光片时发现,这个植入体内、不可被吸收的进口医疗器械不见了。询问主治医师被告知,“手术时发现不适合,便没有使用。”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王海森的遭遇并非个例,另有8名患者遇到了同样的情况。9人入院时间在2016年至2018年间,时间跨度长达3年,主治医师均为郑大一附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福建。

12月28日,王福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微血管吻合装置”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管通畅率,但为部分患者使用后,发现血管未通畅,只能裁切掉该器材重新进行血管缝合手术,以保证手术效果。

有专家称,微血管吻合装置价格高昂,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即便使用失败,也有向患者告知、展示废弃器材的义务,否则无法证实在手术中使用。该微血管吻合装置代理商官网显示,该产品已在临床应用30年,吻合成功率高达99.3%。

12月29日,郑大一附院宣传处工作人员接到记者反映后称,将核实后给予回复,截至发稿前,记者未收到回复。

患者关涛的收费清单中显示有吻合器一项、拍摄的X光片中却未见,此外还有其使用的吻合器合格证。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摄

2018年1月,木工王海森在郑州市区一工地做工时,被电锯打到左手,导致拇指关节以上部位被切掉,出血不止,工友将其送入郑大一附院急诊科。

王海森记得,手术于晚间进行,早上醒来时疼痛难忍,询问医护人员为何不用药,得知已欠下了3万元的医药费。费用明细显示,手术材料费共计5.4万元,其中“植入类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显示,使用的2个“微血管吻合装置”花费了33600元。

因觉得费用太高,王海森于手术次日办理了出院手续。他表示,自己没有仔细看过住院消费清单,并不知道“微血管吻合装置”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在自己询问医护人员,“为何手术费这么高时?”被告知“用了两个支架。”

王海森称,他出院约1年后,有人曾找到他告知,这个价格昂贵的进口器材,在手术中并未使用,当时他没有相信。直到今年12月9日,有人再次联系他,建议他可以拍个片子看看。当天,王海森便在老家开封尉氏县人民医院拍摄了X光片确认,手术部位未见“微血管吻合装置”。

12月22日,王海森就此联系其当时的主治医师王福建询问。王福建向他解释称,没有安装,所以拍X光片不会显示,当时使用该医疗器材后,发现血管未通畅,便舍弃了该器材。但对于王海森“没用上,为何收取费用?”的追问,王福建未给予明确答复。

患者王海森从郑大一附院调取的“植入类医疗器材登记表”。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摄

多名患者质疑医生乱用器材

王海森的遭遇并非个例。2018年5月,河南许昌市民关涛骑车回家途中摔倒,右手手腕处被玻璃扎破,送入郑大一附院手术,手术中同样被使用了“微血管吻合装置”。

关涛记得,他在住院期间,就曾接到一位河南兰考籍患者的电话,告诉他去拍片看一看自己的“微血管吻合装置”是否安装。当时他还以为是骗子,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直到半个月前,因手术后自己的右手食指、中指触感未恢复,关涛到医院拍片复查,才发现装置未安装。

关涛称,“微血管吻合装置”是手术费中最贵的一样器材,占据了治疗费用的一半。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至少有9名由王福建手术的患者有着与关涛、王海森同样的遭遇。近日,记者先后陪同其中6位患者到郑大一附院调取病历,发现其中4位患者的“植入类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显示,所使用的为同一产品。另2名患者病历中无登记表。

产品合格证显示,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63461834,系美国一家公司生产,总代理商为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可见:该产品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不锈钢针组成,装配防护盖和钳夹保护套环,一次性使用。产品用于显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动静脉吻合。适用于外径不小于0.8毫米不大于4.3毫米且壁厚小于或者等于0.5毫米的静脉和动脉。

驿麟科创医疗科技公司一销售经理表示,血管吻合装置为植入型医疗器材,内有不锈钢针,属不可降解物质,患者拍摄X光片会有显示。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一位在郑大一附院治疗,同样使用了该产品的患者于近日拍摄的X光片显示,其手术部位可见一绿豆大小的光圈。

患者所使用微血管吻合装置。图源代理商官网

两名患者曾签订“手术不理想协议”后获赔

采访中,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前文所述9名患者中,张喜军、王小鹏投诉医师王福建未使用“微血管吻合装置”拿到了相应的退款。

12月23日,张喜军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2018年4月,他因左臂被电锯割伤,到郑大一附院手术,术前医师王福建询问他是否使用“镇痛泵”,因家贫欠债,他拒绝了这个收费价格1000多元、用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装置。

张喜军称,4万元的住院费,当天手术后就全部扣完,他查看单据才发现1个“微血管吻合装置”占了16800元,询问妻子才得知,自己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询问妻子是否使用吻合器材,妻子同意了。他还曾因此责备妻子,“住院的钱都是借的,为啥要花这个钱?”

出院大约半年后,张喜军接到了一位兰考患者家属的电话,告知其术中未使用吻合装置。两人一同向监管部门反映此事。张喜军称,几天之后自己便接到了王福建电话,在医院签订“手术不理想协议”后,拿到了2万元的赔偿。

曾于2017年4月在郑大一附院手术的王小鹏,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河南兰考患者家属向监管部门反映时,在材料中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事后,自己便接到了主治医师王福建电话,当天自己到郑大一附院的医疗纠纷办公室,很快拿到了退还的33600元现金。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