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板可以将望远镜的镜片等结构温度降至-223摄氏度以下,但该温度对于科研探测设备来说还是偏高。三部近红外成像仪将通过被动冷却系统在大约-234摄氏度下工作。中红外成像仪的要求更加苛刻,它的工作温度低至-266摄氏度,在它身上只能通过液氦进行冷却。不过,它对于液氦的需求量远低于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液氦资源不会过于捉襟见肘。
发射流程:只影向谁去
“韦伯”使用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5大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前面已述,“韦伯”的光学结构与隔热结构均是折叠的,发射后需要展开。
此外,“韦伯”还有太阳能电池板、通信天线等至关重要的仪器设备需要展开后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发射后的“韦伯”不能立即工作,还有6个月的在轨部署与测试工作等着它。
“韦伯”的太阳能电池板
下图显示了“韦伯”发射后在轨部署的全流程工作。起飞26分钟后,火箭完成任务,“韦伯”独自踏上去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路(A)。紧接着,它的太阳能电池板将会首先展开(B),毕竟充足的电源是日后所有工作的基础。两小时后它会转动通信天线,对准地球(C)。
下一步是隔热罩展开。发射3天后,主镜前后的隔热罩托盘先后打开(D/E),光学望远镜模块整体抬升,以与隔热罩拉开距离 (F)。下一步将会展开一面不太起眼的襟翼(G),它的作用是平衡巨大隔热罩承受太阳风的压力,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任务期间的燃料用量。最关键的步骤便是将五层隔热罩展开到位并张紧(H/I),这个过程耗时两天。最后,每层隔热罩之间还需要分开一定的距离,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