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关注生态殡葬多年,一直思考既能保留追思纪念功能,又更加节地、生态、长久的生态殡葬方式,突发灵感想到的植入式树葬,可以通过巧妙的结合,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节地安葬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刚开始很多人都反对我,通过逐步沟通,我希望更多人能理解我的想法。”考虑到科学的严谨性,王雪峰还特意找到医学、农业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从技术上寻求支撑,进行印证。此次实验,就是为了验证植入式树葬对树木生长有多大影响。
那么,植入式树葬对树种选择有啥要求?到哪儿去找足够的树木?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后续问题?
对于这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王雪峰表示,普通的行道树、果树等约九成树种都可以进行植入式树葬。实验用的骨灰存放装置长度为10厘米,要求实验树的树干直径在30厘米以上,如果后期推广的话,骨灰安置装置的大小可以更灵活,树木的选择余地就更大。此外,植入式树葬尽量选择相对固定的树木,也可以进行移栽或重新植入。
植入式树葬,你怎么看?
说到树葬,很多郑州人并不陌生。从2008年到2021年,由郑州市民政局等共同发起的郑州市公益生态树葬,已经在河南福寿园举行了14年,先后为1100个家庭的约1500位逝者免费举行了庄重的公益生态安葬,让生命在绿色中永恒。
从2019年开始,郑州市公益生态树葬统一采取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将逝者骨灰安葬在树下草坪中的方式,满足群众对生态殡葬的基本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土地的可循环使用,让逝者归于自然,也更加注重人文纪念。
在创新生态树葬、福荫子孙后代——植入式树葬实验发布会现场,多位与会嘉宾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全体肃立,通过敬献花篮、默哀等方式,向树葬先行者默哀致敬。
“我们提供树葬花园的大树,支持植入式树葬实验,就是希望以科学的态度、敬畏的心情,进行全新生态树葬的实验,探索文明绿色殡葬的新方式。”河南福寿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次植入式树葬实验,多位嘉宾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是推进殡葬改革的好事儿,希望实验能够取得成功,并将这种创新方式发扬光大,为推进殡葬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希望借助这一契机,让科技工作者与殡葬工作者加强沟通和交流,让科技为殡葬工作赋能,让科技为绿色发展助力。”与会嘉宾王清彬认为,植入式树葬的骨灰存放方式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成果,通过一种“很玄妙的方式”传承延续生命,对生态安葬的推广具有建设性意义,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采访中,有市民对植入式树葬的方式存疑,有人认为,不保留骨灰的公益树葬已在郑州开展14年,上千户家庭参与其中,说明民众正在逐渐接受这种生态殡葬理念,植入式树葬要留存骨灰,多少与不留存骨灰的先进生态殡葬理念相悖,还要在树上裁切、钻洞,如果日后推广的话,担心会影响树木生长。
也有人认为,推进生态殡葬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民众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需要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殡葬需求,植入式树葬在适当保存逝者骨灰、顾及亲属追思情绪的同时,对推动绿色殡葬、文明殡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植入式树葬实验结果怎么样,需要时间来检验,能否推广也要看政府部门和广大民众的态度,如果实验成功且能得以推广的话,对民众而言,也多了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