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一大早,记者看到一个食品储存盒里放着培根芝士蛋堡、香肠培根谷物三明治和法式香浓巧克力可颂等各式糕点,均已拆封。一名主管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前一天剩下的,他吩咐记者把它们摆上柜台继续卖,“先卖昨天剩下的,再卖今天新进的。”由于开封了较长时间,记者注意到有的糕点已经非常干硬,稍一触碰就掉碎渣。
之后几天,记者发现这家店几乎每天都会把前一天剩下的糕点偷偷摆上柜台。
11月21日,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在陈列柜里摆放的糕点已经拆封,店员承诺这些糕点当天卖不出去会报废,不过实际并非如此。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用吧台毛巾擦垃圾桶,提前处理问题食材应付检查
在卧底过程中记者发现,除了食材问题,星巴克门店还存在卫生问题。
一次打扫时,值班主管吩咐记者用咖啡吧台的白毛巾擦垃圾桶,按照星巴克内部规定,这是吧台的专用毛巾,清理垃圾桶应该用另一种清洁抹布,“按规定应该用抹布,不过用这个毛巾擦也行。” 擦完垃圾桶后,主管也没有要求丢弃这条吧台毛巾,仅要求简单清洗后,就让记者把白毛巾放回吧台。而这之后,记者又看到其他店员用这条擦过垃圾桶的毛巾继续擦拭吧台和咖啡机。
新京报记者在某网络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有关星巴克的投诉并不少见,有多名网友称在星巴克喝出异物,也有人投诉吃完糕点后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而星巴克一向宣称,公司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星巴克在官网上展示了包括“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 “中国食品行业最受消费者信赖品牌”在内的几十项荣誉。同时着重强调,2019年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国际权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FSSC22000认证审核,成为国内餐饮连锁行业中获得该项认证的第一家企业。
事实上,按照星巴克的规定,旗下门店要每天进行食品安全自查,同时管理团队和食品安全团队会定期对各区域门店进行内审。每家门店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第三方突击检查,20%门店接受第二次飞行检查。
一名星巴克店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每半个月,门店的上级管理部门都会到店检查。在星巴克震泽路店卧底期间,记者曾目睹一次这样的检查。
而让记者意外的事,看到检查人员上门,店员并不紧张。仔细观察后,记者渐渐明白了其中缘由。记者看到,检查人员到店后,门店值班主管示意一名店员及时清理吧台,又让他提前检查了一遍食材的保质期。由于只有一名检查人员,店员便可以趁其检查其他项目时,及时处理掉过期食材,或快速换上新的保质期标签。有时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店员会提前撕掉旧的标签,以此掩盖真实的保质期。
不出所料,最终这名检查人员发现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星巴克震泽路店开在无锡软件园内,工作日客流量大,每天大约能售出四五百杯各式饮品。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专家呼吁健全“黑名单制度”
为何不及时将过期的食材报废?一名星巴克员工向记者解释说,公司要考核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费过高,这些数据会不好看,“用不出去的食材报废的话,就算店里的成本,这些东西都是店里花钱。”
他坦言,尽管星巴克的规定严格,但执行上仍存在问题。早前的老员工就养成了不良习惯,“师傅带徒弟,基本上教出来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样,对于规定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星巴克作为知名品牌,应该具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出现如此低级的问题,说明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
“现实中,总有一些商家慑于盈利压力或受利益驱使,不惜违法违规铤而走险,通过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方法压缩成本。”在陈音江看来,企业节约成本可以理解,但是食品安全关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必须要坚守红线,哪怕是亏本也不能触碰。
今年以来,多家知名餐饮品牌接连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陈音江建议,监管部门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还可以健全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设置准入和退出机制,企业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要列入黑名单,个人做出恶劣的违法行为也要列入黑名单,联合惩戒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