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记者在吧台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记录了几种食材的过期时间,其中写明红茶液的过期时间为11点30分,奶油的过期时间为13点26分。这张纸条还记录了桃果肉和抹茶液的过期时间,分别为12点半和13点40分。记者随后找到了桃果肉和抹茶液,店员还未来得及将它们的保质期标签撕掉,上面记录的保质期信息与纸条上记载的一致。
而记者看到这张纸条时,已是下午5点,这意味着上述4种食材均已过期。
但在店员眼里,这些食材没有什么问题,仍照常用它们给顾客制作饮品。当天,记者将4种食材过期的情况反映给了门店值班主管,“这几种食材到期了,要不要倒掉换新的?”值班主管显然对这一情况早就知情,吩咐记者继续使用这些过期食材。
11月7日,在星巴克无锡震泽路店,店员记录了一些食材的到期时间,然而到期后,这些食材并没有被按时报废。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为了“掩护”使用过期食材的行为,一些食材的保质期标签常常被随意篡改。
红茶液是制作红茶拿铁的必备食材,11月2日傍晚5点多,这家门店的红茶液还剩下半壶,但是店员没有按规定清空,而是又调制了新的红茶液倒入壶中混合。随后一名店员吩咐记者写上新的保质期换掉旧标签,新旧混合的红茶液,摇身一变成了一壶新的红茶液。如此一来,原本剩下的红茶液,便“延长”了保质期。
记者在店内观察多日发现,如果旧料剩的多,店员会直接篡改保质期。原本保质期只有一天的红茶液和抹茶液,常常到了过期时间还剩下不少,所以篡改保质期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11月6日中午记者看到,有一壶抹茶液将于11月6日13点49分过期,不过在过期前的十分钟,星巴克的一名店员对保质期标签动了手脚。只见这名店员环顾一周,发现周围没有顾客,便拿起那壶抹茶液,撕下保质期标签,并迅速贴上一张新标签。如此一来原本已经过期的抹茶液,便可以堂而皇之再用一天。
篡改食材保质期并不是这家星巴克门店的特殊操作。在星巴克的另一家门店,面对过期的食材,他们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
11月21日,新京报记者在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卧底发现,店内用于制作“星冰乐”的可可碎片已经过期。保质期标签信息显示它于11月14日开封,11月20日到期,不过值班主管发现后没有将其报废,而是撕下保质期标签,直接换了个新的标签。新的保质期标签显示,它的过期时限被延后了整整一周。
“冬天星冰乐做的少,(可可碎片)一个星期用不完。”一名店员透露,篡改保质期并非只用于这一种原料,摩卡酱和桃果肉到了过期时间,也会直接改保质期。
11月6日,在星巴克无锡震泽路店,一名店员正在篡改保质期信息,只见他把旧标签撕下,贴上了新标签,原本要过期的抹茶液便被人为延长了保质期。 新京报记者 韩福涛 摄
规定当天报废的糕点,次日又偷偷上架售卖
不只是饮品食材,这家门店售卖的糕点同样存在问题。
新京报记者在星巴克无锡昌兴大厦店卧底多日后发现,星巴克的糕点有三明治、蛋糕和面包等二三十种,并非店内加工制作,而是由生产厂商配送成品。店员在每天开门时,会挑选各类样品,拆开包装放入货柜供顾客挑选。如果有顾客点单,店员也会优先从柜里取出样品交给顾客。
开封后的糕点不能长时间存放,但有些糕点摆了一天也无人问津。
调查期间,记者询问无锡多家星巴克门店,均承诺开封后的糕点如果卖不掉,会在当天报废。星巴克昌兴大厦门店的店员也给出了同样的承诺,但记者卧底时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承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