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在熙宁时期选择王安石主持变法,神宗与王安石为代表的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共治天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反对派司马光等人尚有独立的人格和操守,他们的"得君行道"不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当君臣变法的大方向一致时就可以合作,如果背离了大方向,君臣之间的合作或"共治"就可终止。到了南宋以后,没有这样的世风了,这样的士大夫都存在于民间,在官场上就没有了。
王安石两次辞去相位,司马光六次枢密副使,司马光是王安石的反对派,但是从宋真宗朝以后有一个祖宗家法,就是他们要让异论相搅,让不同的意见存在于中书和枢密院,枢密院说好,那么中书的人就说坏,让他们互相牵制,这叫异论相搅。那么宋神宗虽然是要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他起来秉承祖宗执法,要让反变法派来牵制王安石,王安石是宰相,在中书,就让司马光来出任枢密使,让他来制约王安石。可是司马光说你让我当枢密使可以,首先要废除王安石的新法,宋神宗不同意,你若不同意,我就不当这个枢密使。所以说一般按照朝廷的礼节的话,三次辞退,大臣就是很没有礼貌,但是司马光就可以六次辞,宋神宗也还算是一个有修养的皇帝,还是容忍了司马光,六次没有当枢密副使。但是从这个简单上就可以说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个是很有操守的。
宋神宗画像
从宋神宗的角度来说,变法之初欲有所为而不知如何为,因而他需要能够帮他有为的士大夫为他择"术",这就是王安石。所以他们因富国强兵的共同理想走到一块,又因为共同理想中的不同志趣分道扬镳。特别是在学会了很多的伎俩后,皇权的独断专行便不需再有他人的牵制,事皆自做,只是用一等庸人备左右趋承耳。宋神宗如此,宋哲宗、宋徽宗亦如此,然后南宋也是这样,甚至走得更远。宋哲宗绍圣、元符时期的绍宋派和宋徽宗时期的蔡京集团莫不是备左右趋承的一等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