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被拐孩子对亲生父母说“我恨你”(3)

2021-12-10 14:45     光明网

围观者请退场

随着媒体功能的多样化,社交媒体的兴起,打拐的故事总会是诸多新闻中相对吸引眼球的那个,法律和道德,伦理和现实,孩子和大人,违法犯罪和案件侦破,这一堆堆具有矛盾冲击力的点,让受众不得不关注这样的事件。

而在寻亲过程中,丢失孩子的父母也必然需要求助媒体的帮助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和孩子的事情,毕竟在寻亲中,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都不应该被放过。

孙海洋一家接受采访 图/视频截图

每一个被关注到的多年寻亲的案例,都通过媒体获得了大量的关注,郭刚堂也好,孙海洋也罢,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媒体和围观者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种关注既真实推动了寻亲的过程,同时也给予了寻亲者一定的心理支撑。

“有那么多好心人在关注我,在关心我,每多一个人关注,我的孩子就多一份被找到的希望。”

但当孩子找到以后,这个属于媒体的故事就应该暂告一段落了,当然媒体可以持续指出曾经政策和法律之间待改善的环节以便未来更好地弥补,但对于事发的几个家庭来说,反而应该退场了。

不断地在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传话,不断地问及:“是否原谅?”“能不能宽恕?”“要不要严惩?”

去逼问孩子:“要在哪里生活?”“要考什么大学?”甚至“玩游戏是什么段位?”,这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就像孙卓面对媒体时表达的那样,“我这几天就像是做梦一样,好几天之后才接受了这个事实。”虽然显然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仍处于高度自我保护的状态。

爱与恨对于孩子来说在此时此刻是非常复杂的,远没有网友那么旗帜鲜明,“都枪毙!都判刑!”

就像张宝艳说的那样,要留给几个家庭时间,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孩子时间,请不要去打扰他们,媒体更不要因为自己在寻亲路上出过力,就觉得找到亲人后,对方应该为自己的流量和点击率“投桃报李”。

媒体始终应该是事件的旁观者和推动者,而不应该是私域事件的参与者。

至于那些围着孙海洋家堵门直播采访的博主,道理也是一样,为了这种一时的流量去骚扰一个情绪极度敏感、身心疲惫的家庭,这事本身也不怎么道德。情绪煽乎得越高,当事人越容易失落,越不容易最终得到美满的结果。

郭刚堂接受采访 图/视频截图

几个月前,郭刚堂和郭新振认亲结束后,记者想采访郭刚堂,他却已经悄然离开了,以前他为了找儿子,从不吝啬采访,多一次曝光机会,就多一线找到儿子的希望,而当找到儿子后,郭刚堂选择了沉默与消失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他说孩子的压力比自己大。

围观者退场吧,剩下的事情留给时间和感情。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