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德国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而更多反映了德国新政府对中国以及双边关系认知的复杂性。
在15次直接提到“中国”的地方,其中1次事关德国高等教育需要加强所谓“中国能力”建设,1次涉及经济领域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其余13次全部属于中德双边关系领域。如果说在这其中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是德国未来的执政党更加强化了对中国“三个角色”的定位,即中国同时是德国的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在这个充满了认知错乱的结构中,联合执政协议中提到了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新疆、香港等问题。那么,德国在新的外交政策宣示中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如何解读?
第一,德国的对华定位,确实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化背景,但是与美国对华的全方位围堵、挑衅、遏制和意识形态对抗有着质的区别。
德国并没有全球霸权的诉求,现在的对华认知更多是反映了面对中国的超越式发展而产生的不解和恐慌。在这个背景下,德国近些年逐渐强调所谓的“价值观同盟”。但是,熟悉德国外交的人,对所谓的基于“价值观”外交等表述并不陌生。
默克尔执政初期,德国联盟党联邦议院党团于2007年出台的第一份“亚洲战略”中就曾经提出,德国此前对亚洲的外交“过度以经济为中心、过度以中国为中心”,而中国日益“向西方提出制度性问题”,所以德国需要“与中国展开制度竞争”,为此需要“基于共同价值的伙伴”云云。但是在2012年版“亚洲战略”中,就确认中德之间有“大量的共同利益”。
2014年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在成都学习川菜宫保鸡丁的做法。(资料图/新华社)
欧洲、德国的对华认知,不断重复经历这种“不理解、理解一点、换了人还是不理解、又理解一点”的周期性过程。
第二,德国未来由三党联合执政,这是一个相当微妙的内政格局,即真正主导组阁、出任联邦总理的社会民主党必须要强调与其他两个相对较小的政党的“平等地位”。所以,这份联合执政协议更多体现的是绿党和自由民主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