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冠特效药研发冲刺:业内透露关键进展(2)

2021-11-27 19:31     中新经纬

其中,针对抗体药物的产能,君实生物对中新经纬透露,中国使用的相关药物由君实生物上海临港生产基地进行生产,该基地总产能达到3万升,海外由君实生物的合作伙伴美国礼来制药公司负责供药,其已在今年年初与安进公司签订协议,对双抗体疗法用药进行合作生产。目前,双抗体疗法已获得全球多个国家的采购订单,但售价方面暂未披露。

据公开报道,目前中国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展开。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冠特效药)的主流研发方向为中和抗体药物与小分子药物。

据悉,中和抗体是大分子药物,其呈现形式为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小分子药物又分口服药物与静脉注射药物,大家更关注的是小分子口服药物。

中和抗体药物研发速度快,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更长,但实际运用起来并不方便。丁胜告诉中新经纬,中和抗体药物开发难度与风险相对较低,且抗体单次注射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更长,可以有效地用于特定的场景,如接种疫苗效果不明显的高风险人群保护性长期用药。

但对于抗体药物的缺点,丁胜也指出,抗体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不便,而且病毒产生针对抗体的耐药突变可能性更大,可以使抗体药物失效。

相比中和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的研发速度则相对较慢,但小分子口服药便于实现大规模生产。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健康创新与合作副主任、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福洁向中新经纬介绍,小分子药物需要根据不同的靶点研发药物,研发成功率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上百个药物尝试“老药新用”都没有成功,包括高效抗艾滋病病毒的小分子抗病毒药,“找出一个小分子药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运气。”

君实生物也向中新经纬表示,小分子药物的机制和路径选择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阶段才陆续有一些小分子药物的数据公布。丁胜表示,目前只有辉瑞的小分子新冠药物Paxlovid属于新药,默沙东的小分子新冠药物莫努匹韦(Molnupiravir)则属于“老药新用”。

既然小分子口服药研发进展较慢,为什么还值得等待?丁胜向中新经纬介绍,小分子口服药成本低,稳定性高,可实现规模化生产,且依从性较好,使用方便,但个别药物的特殊安全性指标还是需要一些更长期、更复杂的检验。“目前小分子药物之所以有如此进展,得益于之前可观的投入和研究积累。从‘0’到‘1’地研发一款创新药物往往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甚至更久。”

那么,两类新冠特效药的成本大概多少?对此,上述两位专家均指出,中和抗体药物生产成本高、需要低温冷藏,运输成本较高;而小分子口服药成本则相对较低。

对于中和抗体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的生产成本,徐福洁向中新经纬透露了一个相对具体的数字,“全球范围内1g中和抗体药物的原料成本目前最低极限超30美元(折合人民币191.58元)”。

而小分子药物的成本,徐福洁以最常用的抗HIV病毒药之一替诺福韦酯举例表示,一个月的药量为30片,目前包装费用在内的市场最低售价约4美元(约合人民币25.55元)。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