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克里也举行了记者会。他表示,美国和中国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合作地离开COP26大会,让整个世界不知道未来前进的方向;要么共同承诺努力合作以展示在气候问题上的雄心,开始朝着更好的道路前进。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美中需要为世界“指明方向”,展现雄心并采取行动。他说,美中不乏分歧,但在气候问题上,合作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唯一途径。
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 图源:人民视觉
“这是一个好消息”
美国《星条旗报》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步入尾声之际,中美出人意料地宣布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进行合作震惊了整个大会。尽管宣言没有公布新的具体的期限和义务,但是这一宣言发表的时机和显示的决心看来意在给格拉斯哥的气候谈判提供新的动力,因为气候谈判已进入了最后的关键时刻。世界上两大排放国——尽管它们在很多其他领域是激烈的竞争对手——承诺在气候变化上进行合作释放出一个信号:世界需要合作把艰难的气候谈判带到终点。
路透社称,中美联合宣言使得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免于沦为空谈。“现在每一步都很重要,还有漫长的路程在等着我们,”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气候问题首席谈判代表蒂莫曼斯称,中美联合宣言带来了“希望的空间”,“当面对人类当前最大的挑战时,那些在许多领域存在分歧的国家找到了共同点,这真的很令人鼓舞”。
德国新闻电视台称,正当各国环保人士纷纷批评大会可能失败时,中美两国达成的气候变化联合宣言令人惊喜。德国环境部国务秘书弗拉斯巴特表示:“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希望中美能承担起责任,进行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畅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美在气变问题上的合作有一定的积累,达成联合宣言并非突然。在COP26大会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中美气变合作具有很强的目标和结果导向性。中国领导人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拜登在竞选前也承诺加强气变工作,双方在气变问题上均有一定的成果需求,存在合作的内生政治驱动力。双方谈判代表经验丰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互动频密。
此外,COP26的会议氛围及其他国家对中美气变合作的期待等因素,也有助于达成成果。
刘畅说,中美气变合作启示我们,作为世界百年大变局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不仅具有世界意义,还具有时代意义,会影响到地球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命运,责任重大,必须慎重对待,考虑长远。
“这是一个好消息”,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主席巴普纳表示,中美这一共同宣言为全球达到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带来了“新希望”。不过他也称:“我们迫切需要看到两国的合作承诺能转化为更大胆的气候目标和可信的实现措施。”
对于中美能否兑现承诺,人们的看法十分明显。在10日的记者会上,一名加拿大记者问解振华中国2030年的具体减排目标时情不自禁说了一句:“我知道中国和其他国家是不同的,中国作出的承诺一定会百分之百地兑现。”解振华笑着说:“看来你对中国很了解,确实如此。”
刘畅表示,中美联合宣言涉及未来10年到15年的行动。但在美国国内对气变议题立场两极化的背景下,民主党很难在接下来几届大选中确保连任,美国的政治体制也难以确保美国可以完整、不可逆地承担有关责任和义务,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都对此感到担忧。
“难得的合作时刻”
美国彭博社称,中美就气候合作达成联合宣言,打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僵局,标志着陷入地缘政治竞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难得的合作时刻。
报道称,今年9月,中方曾向克里表示,双方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进展取决于两国关系的整体改善。近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关系总体上在不断改善。在中美领导人通话后不久,被加拿大扣留的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从加拿大回到中国。关于气候的联合宣言也是在中美元首即将举行视频会晤前达成的。两位领导人都有动力让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平衡,因为他们都更关注国内的挑战,而气候问题是他们可以合作的一个关键领域。
刘畅认为,虽然气变方面的合作可以让中美关系不至于陷入“灾难”或“不可挽回”的境地,但局部的合作可能尚不足以改变中美激烈竞争的客观现实,更难以改变华盛顿一心打压中国的僵化思维。拜登政府仍然错误地坚持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严重阻碍了中美各领域合作。他说,中国与美国合作至少有两条要有所准备:一是坚持原则,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二是主动作为,把握合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