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今何在?(2)

2021-11-06 01:53     新京报

断代的人与故事

岳飞夹马而来,挂袍持枪,只一戳,敌将跌落马下。

这张画在电脑上被展示。再细看,画中的人身、马首、马蹄的线条虚化了,粉色战袍晕成了红色,人脸也红彤彤一片。

“瞅瞅这色,都糊了,这怎么弄?”“失真啦!”“印大开本,画的精度怎么够?”编辑们围起讨论。作为连环画出版社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岳飞故事的再版被提上议程。但合适的画作找不到了。

电脑上的是旧稿的原稿影印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扫描的,画质非常差。”而原稿实物已经丢失,画稿的作者也已年老,“手都抖了,根本不可能再画。”

半个世纪以前,这群编辑的前辈曾推出过《鸡毛信》《青年近卫军》《东郭先生》《西厢记》《水浒传》等中国最著名的连环画作——他们供职的连环画出版社,前身是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册编辑室以及毛泽东在1950年指示成立的大众图画出版社,是“我国唯一的连环画专业出版社”。年轻的编辑们都知道前辈的光荣:在连环画的黄金年代,单册或成套的连环画起印就有几十万的数量,上百万都算平常。出版社曾拥有刘继卣、王叔晖、徐燕孙等连环画名家,并与贺友直、顾炳鑫等也保持合作关系——那是中国连环画史上公认最好的一批画家。

而如今仍在为出版社供稿的作者,多是从前辈编辑那儿继承而来的,年龄在八十岁上下,六十多的就算“年轻人”。

编辑们也很年轻,以80后为主,男女比例二比七。他们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共用一个大开间,九个人坐在九个常规的格子间里。稍特殊的是,每个人的桌板上都贴着白描画和书法,桌面摆有几座书架,专门用来堆连环画的。

一天内的大多数时间,这里很安静,只能听见点鼠标和敲键盘的声音。偶或遇到寻找作者的讨论,会小小掀起一点波澜。

有人提议找新作者重画岳飞,其他人纷纷反驳:能找谁呢?

上网一搜,关于岳飞的其他画作倒多。编辑们依次点评,“画得老气。”“神态不对。”“马画得太粗糙。”又指着一幅“岳母刺字”的画面,说,“看这老太太被画得多潦草!”都不尽如人意。

岳飞故事的作者挑选最终被搁置。“作者断代了。”这是编辑们公认的事实。

同样断代的还有故事创作。

入行四五年,好几个编辑怎么也举不出一个“全新的故事”。编辑室主任顾恬想到一套《最美奋斗者》,是今年4月出版的,里面有钟南山、袁隆平等人的内容,但也仍有很大篇幅在描绘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老面孔”。

在十月底刚刚结束的一场选题会上,编辑部讨论要如何做“长征”“长城”“黄河”等主题故事。他们有些发愁: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还能否做出新意?

新故事太少了。要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顾恬解释,需买版权,从零开始请人写脚本、画稿子,“整个周期非常长,市场效果也不一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