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气体储能技术,会成为解决新能源不稳定的关键吗?(2)

2021-10-29 09:00  观察者网

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发,已于2016年底实现示范运行,累计运行时间超过4000小时。可实现电力系统调峰、调相、旋转备用、应急响应、黑启动等功能。

毕节项目现场图 视频截图

在压缩气体储能的另一个分支——新型二氧化碳储能方面,我国也开始布局。据中国新闻网10月22日报道,国内首个“新型二氧化碳储能验证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四川德阳,是利用多余电力将常温、常压的二氧化碳气体压缩为液体,并将压缩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利用存储的热能加热液态二氧化碳至气态。

同一般的压缩空气储能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在工质存储方面有明显优势,二氧化碳常温即可液化,可以方便实现液态存储,不受地域条件约束,存储成本低。该系统同样无需使用化石燃料,不产生固体废弃物,零碳排放,是一种绿色储能系统。

目前该项目关键核心设备方面已完成方案设计,已进入施工设计,马上进行生产制造,将于2022年6月建成。德阳项目的新型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目前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应用于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用电量较大的企业。该储能系统寿命长达30年以上,在全生命周期内,循环效率不衰减。

德阳项目效果图 图片来源:东方汽轮机

安全、长寿、不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