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封驳制度对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作用

2023-07-17 09:39     360kuai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为了让皇权的在行使过程中能更有效,统治阶层总是希望权力的施行尽量避免出现差错,所以,对于权力的制衡和纠错的探索一直是存在的,而唐朝开始,对于皇权的制衡机制发展得比较顺利,其中,正式形成对皇帝诏敕的封驳制度,以及对于中书省议决的审核制度,对于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来,在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集权体制中,皇权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冒犯皇帝便是抗旨不尊,是要被杀头的。但是,历朝历代皇权专制制度的兴衰史让睿智的官员和有远见的学者总结历朝统治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方法,而在历史上,因帝王个人的错误决策而造成崩塌结局的政治案例并不少,这使得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对皇权进行制约的问题,所以,对于帝王决策的纠错机制便成了探索的课题,于是,便产生了对于制衡机制的探索,而封驳制度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制衡机制,唐朝形成的封驳制度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那么,什么是封驳制度呢?

封驳,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大臣对皇帝的圣旨进行审核和查正,如发现诏敕有不当之处,便修改意见,甚至将其驳回,要求皇帝重拟诏书。

封驳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封还和驳正,负责封驳的官员发展诏书有问题,便将诏书退还给皇帝,并对皇帝的诏书内容进行批驳,纠正其错误。其实,这是对决策机制进行纠错管理方式。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