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是对萧衍皇朝晚年一种景象的描写,据说他晚年笃信佛教,纵容邪恶,曾四次舍身出家,同时又勒令群臣以巨资将他"赎回",这四次的"赎金"达到了四亿钱,这直接导致了"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同时萧衍又下令僧人必须吃素,而且汉穿佛教的吃素传统就是从此时传下来的,因为他自己不近女色,不吃荤,他便要求全国效仿,同时还要求祭祀不准用猪牛羊,要以蔬菜代替,他的这一做法,使得上至群臣,下至黎民百姓皆是怨声载道,逐渐失去了民心。
萧衍不仅自己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法,因此使得他再也没有经历去管理朝政,重用的人当中便出现了奸臣,这些人当中,尤以一个名叫朱异的人为甚,此人惯于溜须拍马、一味逢迎,他的这种特性正好迎合了梁武帝"好人佞己,晚年尤甚"的性格,因此朱异在萧衍面前受宠了很多年,并因此执掌中枢大权数十年,他的一句口头禅便是:"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此人排除异己、贪污纳贿、穷奢极欲的做法使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基于这种种原因,太清三年八月,侯景以诛杀朱异为名,在寿阳举兵造反,此时的梁武帝却因为相信了朱异的言语而未采纳羊侃的请求导致形势急转直下,这也是梁朝败亡的开始,从这以后,整个平叛之战几乎均是以梁朝军队的败亡为结局,直到萧衍86岁时皇城被破,知道事情再无转机的萧衍此时却还说出了一句似乎是安慰自己的话:"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有何怨吗?"可怜一位开国帝王最后竟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对于一个人物的评价在很多的时候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他的功绩,也不可以抹杀他的危害,但是这些在萧衍的身上似乎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同时又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年老时这些昏聩的做法似乎已经掩盖了他本身曾经拥有过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结局似乎只是成为了后人的一个笑柄,令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