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轲行刺入手,分析古代侠士的英雄形象和好战心理的成因

2021-10-12 09:40     360kuai

引言

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当此之时,秦国大举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领土,借此机会继续向北准备攻打燕国。到达了燕国的边境之后,燕太子丹很害怕,于是找到了荆轲,请教解决办法。荆轲想到用樊於期的首级来假意取悦秦王,而燕太子丹不忍心,于是荆轲私下找到了樊於期,并说服他为国家效力,于是樊於期自杀,荆轲取到他的人头,经历一番波折,荆轲带着人头和帮手上路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当时人们在送别荆轲时,荆轲自感凄凉,自唱自悲。春秋战国时代的侠士,可以说是吃穿不愁的富贵阶级,也是生命随时消逝的下层阶级。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背负着太多无奈的情绪,同时他们的身上,也有着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胆识和行动,单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们是无畏的英雄,具有超人的胆识。

但是在后来朝代的变更过程中,中国的侠客也给我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样子。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侠客,也叫侠士,为人慷慨,具有高度侠义精神,所以本篇是以荆轲为例来探讨他们这种群体背后的英雄形象和对于国家、君王之间的一种好战心理。

《汉语大词典》中记载:''齐人。徙卫,人称庆卿。至燕,人称荆卿。燕太子丹奉为上客,衔命入秦刺秦王嬴政,事败被杀,事见《?刺客列传》。北周庾信《咏怀》诗之二六: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