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6年,房玄龄第二次因处理一些政事不当而触犯了李世民,他再一次被停职。这一次,朝中有一些大臣站出来为房玄龄求情,而曾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的名臣褚遂良专门上了一道奏章为房玄龄说情,褚遂良在奏章里说:"玄龄自李唐起兵之际便追随陛下,于平定天下时立下不世奇功,在玄武门之事中参与决策,并在贞观初年为陛下谋划政局。若论臣子之功,无人能出玄龄其右者。如此国之栋梁,若未曾参与兵乱,不应被逐出朝廷。便是玄龄年迈,对朝政已力不从心,陛下亦应使其返乡养老,以礼待之。臣以为,陛下不应因些小过失,否定一开国元老之功。"(参看《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李世民看完褚遂良的奏章之后,让房玄龄官复原职。
后来,房玄龄又一次被停职,这一次停职的时间较长,朝中大臣也没敢再为房玄龄说情,但李世民其实是不想让房玄龄离开朝堂的,时间长了,李世民只自己熬不住了,他自己找台阶下,他借口外出巡游,称要经过房玄龄官邸,要房玄龄见驾,见驾之后,李世民让房玄龄跟随着他回到了皇宫。
总之,房玄龄作为李世民身边的第一笔杆子,为李世民草拟文书,助李唐王朝定典章、修国史,是李世民不可缺少的第一"文胆";房玄龄作为谋略家,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屡献妙计,是李世民离不开的最重要智囊;房玄龄作为李世民身边的文臣,他富有远见,慧眼识人,积极网络人才,为李世民选拔官吏;房玄龄作为唐王朝的宰相,他处事谨慎,与人和善,不责人之过,不妒人之功,兢兢业业,精诚为国,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房玄龄是很有智慧的谋略家和非常有才敢的贤相。唐初著名谏臣王珪赞扬房玄龄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旧唐书》卷十七)
房玄龄的从政生涯历来得到了史学家的赞赏,比如,柳芳说:"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勣、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
《历代古人像赞》称房玄龄曰:"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房玄龄作为唐太宗的第一谋士,在"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治政智慧很值得后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