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被判斩首,行刑前吩咐儿子:回去打包行李,皇帝是不会动我的

2024-04-07 17:42     360kuai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真正的忠臣眼里,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一个人的死如果死得其所,那就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不过如果一个人因为贪赃枉法而被抓,然后面临行刑处斩,那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感到十分畏惧的,不过却有这样一个人,因为违法面临处死,他却在行刑前淡定地告诉儿子: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皇帝不会动我的。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犯了什么错误呢?结果如何?

这个人柏葰,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在清朝是属于贵族阶层,曾任工部、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等职,后被拜为文渊阁大学士,是一品大员。更为难得的是,在当时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之下,这个人还得到了一个"为官清廉"的评价,说明他至少比他的那些同僚们要清廉许多。他在1846年还专门就漕运方面的贪污情况向道光皇上奏,算得上忠正耿直。

那么这样一个忠正耿直的官员是怎么会违法的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清朝的科举制度了。其他朝代的科举制度,虽然也有作弊的情况,但是数量较少,而且是偷偷地做,而清朝则不然,从顺治开始就有了专门买功名的"监生"制度,在《儒林外传》当中范进的老师一开始就是监生。

甚至清朝明文规定"生员纳米三百石准贡,俊秀捐米二百石准入监读书",而官员也是明码标价,只要捐了白银15000两,你就可以直接去当县令,什么四书五经懂不懂都不要紧,唯独吏部和礼部的官员不好买,因为吏部管人事,如果官员素质太差会影响国家的稳定,而礼仪也是很重要的职能,但是其他官职可以随意买卖,所以清朝卖官鬻爵和科场舞弊是非常普遍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