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手持的“节”是什么东西? 司马迁的后代,竟然不姓司马?

2022-11-30 07:59     360kuai

西汉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可是匈奴却愈益骄横,连年入侵边郡,抢掠人口畜产。汉武帝时,多次取得了抗击匈奴的胜利之后,便想通过互派使臣来修好结盟。公元前100年,派遣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

到匈奴后,该国变卦,将苏武囚禁并软硬兼施劝降,苏武不怕杀头威胁,不受高官厚禄的利诱,为了维护汉朝的尊严,死不叛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操守。苏武在被扣留的19年中,受尽了非人的磨难,在被遣送到北海旷无人烟的地方放羊的日子里,苏武忍饥挨饿,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

那么,苏武手中的"节"是何物呢?"节",汉时用竹制成,柄长8尺,"节"上缀牦牛尾,故称"旌节"。当年苏武所持的"节",是皇帝亲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对使臣来说,他所持的"节",又是皇帝的国家的象征,人在"节"在,这是苏武在异国被扣19年,"汉节"不离手的精神支柱。

由于苏武拄着旌节放牧羊群,无论睡眠或起身都拿着汉节,节上的穗子都脱落光了,当他19年后回到长安的时候,人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大丈夫。正因为古时的使臣持"节"作为国家代表的信物,因此,近代持"国书"赴任的全权大使、公使,也被世人称为外交使节。

在陕西省韩城县的续村,居住着许多姓同或姓冯的大家。每逢清明时节,他们便怀着虔诚敬佩之情,成群结队地来到太史公祠,为先祖司马迁祭祀扫墓。为什么这些司马迁的后代去不姓司马呢?司马迁因"李陵事件"惨受宫刑,悲痛欲绝。

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之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因《史记》对史实据实实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

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司马迁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临行时,司马迁夫人手牵孩儿,泪流满面地嘱咐说:"儿呀,你们一路小心,快快逃回家乡,将父亲的著述深藏龙门山中,好实现你父亲的遗愿,留信史于后人。临儿,从今以后,你将司字左边加一竖,改为姓同;观儿,你给马字左边加上两点,改为姓冯,你们要尊兄爱弟,隐居龙门山中,好让我们司马氏一家留有后人。"从此以后,司马迁的子孙后代一直都姓同、姓冯。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