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冒险伐蜀,更用口碑不好的钟会?上下同欲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2022-09-09 09:39     360kuai

关于司马昭,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之所以流传甚广,主要是出自有切身体会的皇帝曹髦口中。当时曹髦带着自己几个兵不像兵的护卫,打算亲自对司马昭来个斩首行动,在出发之前进行战前动员时说了这句话,没想到最后死的不是司马昭,而是他自己。

曹髦死了,却留下了对司马昭的这句名言。

司马昭有野心,这被满朝文武看得明白,毕竟他杀皇帝曹髦就已经证明了他的野心。可是司马昭之所以为司马昭,很多行为未必能让大家看得明白。

典型的就是司马昭伐蜀的行为,这就让满朝文武看不明白。因为在文武们看来,伐蜀的时机并不成熟,风险太大。

司马昭的伐蜀行动让大家看不明白,而司马昭的用人就更让人看不明白。

我们首先来说为什么伐蜀的问题。

一、司马昭为什么要坚定地伐蜀?

自诸葛亮辅政以来开始,蜀汉对曹魏一直是攻势,司马昭随着他的父亲司马懿和司马师亲眼见识了当时诸葛亮麾下蜀国军力的强悍,而且数次经历生死。之后,司马昭还担任过伐蜀的先锋官征蜀将军,也担任过伐蜀的第一把手安西将军,可是,和蜀将费祎和姜维的数次交战中都没有占到便宜。

司马昭之后,由邓艾担任伐蜀的第一把手。邓艾和姜维的交锋常常处于守势,姜维却攻势凌厉,因此邓艾也同样没有占到蜀汉的便宜。

东面孙吴的威胁还没有彻底解除,司马昭要举大军一举灭蜀,是一个冒险行为。不仅仅因为曹魏对蜀汉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不仅仅会使曹魏面临着和蜀,吴的两面作战,更因为入蜀之路艰险无比,很多关口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刘备若不是有若干内应,也许根本入不了蜀。

实际上,对司马昭的伐蜀,最了解蜀汉的前线一把手邓艾就是最坚决的反对者。邓艾作为最了解蜀汉的将领都反对,满朝文武自然也看到了这点,他们不明白司马昭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司马昭之心,文武都不知。

司马昭伐蜀,其目的不是蜀,而是曹魏。

司马昭要夺曹氏的天下,就需要有正面的资本和树立正面的威望,可是他杀曹髦的行为,让他丢分太多,使得他的形象太过负面,要重塑或者建立更高的威望,只能通过对外征伐获得大功,伐蜀在他看来是最必要的手段。

当满朝文武,包括邓艾还局限于站在曹魏臣子的角度,考虑以曹魏的国力伐蜀是个风险时,司马昭考虑的则是如果不伐蜀,就无法夺取曹魏的江山,而要夺曹魏江山,就必须伐蜀。

司马昭的伐蜀行动遭到大家反对,其在伐蜀人选上更加匪夷所思,他选择了从来没有在军事上独当过一面,也没有过大仗经验的钟会。而且,钟会还不仅仅是没有过独当一面,他的人品还颇让人诟病。

二、钟会是什么人?

钟会喜欢和名士交往,也希望自己成为名士的一员,他看上了"竹林七贤"的名士嵇康,当他兴冲冲前去拜见,却被嵇康给了个冷脸。钟会由此就记了仇,他向司马昭诬陷嵇康,让嵇康最终死在了司马昭的刀下。

钟会用嵇康的人头换取了对司马昭的投名状,就成了司马昭身边说得上话的人。

钟会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企图用同样是"竹林七贤"的阮籍人头交投名状,他知道阮籍喜欢喝酒,就总是找阮籍喝酒,然后问一些时事性的问题,以此套阮籍的话,打算待阮籍说出一些所谓出格的话后,再上报司马昭。可是钟会喝不过阮籍,还没等阮籍喝醉,他自己先喝醉,这才让阮籍逃过一劫。

钟会虽成了司马昭的红人,可是职位并不高,只是一个司隶校尉,也就是对京城以及周边地区官员们进行监督的监察。地位不高的钟会却心比天高,他敢和副宰相裴秀,宰相山涛争权。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崇尚玄学,因此看得比较开,总是避让,裴秀则毫不客气,因此,钟会、裴秀两人关系很僵。

对钟会的人品,太常羊耽的夫人辛宪英虽为女流也看得明白,她说钟会这个人有野心,不能给太大的权力。

不仅钟会的人品受人诟病,而且他本人又没有率领军队征伐的经验,司马昭却让他担任伐蜀军队的一把手,率领十余万主力伐蜀,这让所有人都不理解。

三、对项目的认可度,人品和能力哪个重要?

司马昭伐蜀是为了夺帝位,因此他是一定要伐蜀的,不仅要伐,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可是群臣们不赞成伐蜀,并不是无知,而是切切实实看到了风险,尤其前线的总指挥邓艾,其本人也是一员名将,对蜀国的问题非常熟悉,再三向司马昭陈述现在伐蜀没有机会。

可见,伐蜀失败的风险非常大,而一旦失败,司马昭就偷鸡不成蚀把米,结果会恰得其反。

司马昭是邓艾的前任,他对蜀国的看法不会比邓艾有多大差别,有差别的是他有比邓艾高的地位,可以调动邓艾无法想象的资源。

司马昭可以调集总共近二十万军队伐蜀,这是只掌握三万军队的邓艾无法想象的大规模军力。要知道,当时蜀国总兵力才十万,司马昭的伐蜀兵力是蜀军的两倍。严格说来还不只两倍,因为蜀军在成都以及附近就有四万人,野战部队不到五万,以曹魏二十万对五万,是四倍。

正因为能调动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因此司马昭认为伐蜀有胜算,可是如何更大地保证胜利,而避免失败,还需要执行他意图的人。

此时司马昭需要的,是认可他的伐蜀项目,而且百分百执行的人选,这样的人选,不是战功赫赫的名将邓艾,也不是那些好人品的文臣武将,而是钟会。

因为在满朝文武中,坚定地认为伐蜀项目必定成功的人,只有钟会。

钟会在军旅方面的才干并非一无是处,他不是武将,却善于谋划,曾以计谋不战而取了寿春,他对蜀国的山川地理,内政情况也很熟悉,而在伐蜀的项目上,他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司马昭意图的唯一人选。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钟会人品不好,有野心,不会久居人下,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唯有一点,他能坚定不移地伐蜀,也就是说,在伐蜀的问题上,他的目标和司马昭一致。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针对具体项目,上下同欲,超过能力,超过人品。

于是,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领兵十余万为主力攻汉中,以安西将军邓艾领兵三万牵制姜维主力,以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截断姜维回成都之路。

结果在具有坚决执行力的钟会带动下,一向不赞成伐蜀的邓艾积极主动,利用姜维主力转到剑阁对付钟会的机会,从七百里无人的阴平小路突然运动到成都城下。

伐蜀的最后成功果然不出司马昭所料。伐蜀之路艰辛无比,有坚决执行力的钟会和有能力的邓艾两人,无形中完成了一次绝妙的配合。

钟会大军从斜谷、骆谷入,这里人烟罕至,十余万大军运动相当困难。负责前方遇水搭桥逢山开道的先锋许仪,是曹操爱将许褚之子,只因为修的桥质量不好被马足踩穿,立刻就被钟会斩杀。钟会的手段使得三军震撼,人人催马上前,使得姜维不得不赶在钟会之前退守剑阁,而姜维撤守剑阁,正好为邓艾从阴平攻蜀赢得了一个时间差。

设想,如果是一个对伐蜀项目并不百分百坚决的将领,很可能受阻于崇山峻岭中艰难崎岖的道路而无法完成任务,姜维就可以从容对付邓艾。邓艾本就是反对伐蜀的将领,在姜维面前他只会为保存实力知难而退,导致司马昭轰轰烈烈的伐蜀项目成为一个笑话。

四、知道用什么人,还要知道如何用人

司马昭要办的,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事,结果被不为人看好的钟会办成了。可是钟会是有野心的人,如何善后?

司马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用什么人,还知道如何用人。

司马昭在伐蜀问题上用了钟会,后续的问题就是如何用钟会。当蜀国被灭之后,司马昭交给钟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钟会本人要节外生枝,司马昭也考虑到了。

司马昭在用钟会时,就准备了软硬两手。

硬的一手,给钟会配置监军卫瓘和护军胡烈,这两人都是司马昭的亲信,对钟会起监视作用,同时又亲率十万大军进入长安,对钟会进行威慑。

软的一手是司马昭的胸有成竹,他知道钟会带进蜀国的中原将士们不会愿意在蜀国久待,因此也不会跟着钟会谋反,而蜀国的军民刚经历一场灭国战,很多人家破人亡,更不愿意跟着钟会再进行一场战争。

结果,钟会果然出了幺蛾子,他和姜维合兵一处,打算据蜀自立,结果被监军卫瓘平息。

司马昭之所以冒险用钟会,还是他自己一语道出了真谛。

伐蜀之前,秘书邵悌对司马昭用钟会不理解,因此忧心忡忡说钟会这个人不可信,不能让他带兵入蜀。

司马昭笑笑说:"满朝文武中认为取蜀必胜的,除了我就是钟会,再没有第三人了,因此只能让钟会干。灭蜀之后,如果钟会要反,没有人会跟着他,他翻不了天。"

五、司马昭灭蜀的硕果

司马昭的灭蜀为他带了硕果,他被封为晋王,可以开府封官,也可以承袭,而被封王之后,他就有了取代曹魏的所有资本,如假节钺,开府,加九锡等。虽然司马昭还没有实施夺取曹魏天下的行动时就病死了,可是却为他的儿子司马炎打下了夺取曹魏江山的基础。

今日关注
更多